1.學習方面:作業(yè)總會拖到很晚,無法按時完成作業(yè)。孩子作業(yè)一推再推,直到晚上才去完成,特別是假期或者周末,作業(yè)總會推到最后一天。
2. 生活方面:早上起床要喊三遍,總是最后一個吃完飯。孩子早上賴床,直到?jīng)]有辦法拖了才會起,吃飯?zhí)貏e慢,愛做小動作或者看電視,別人碗都洗好了他還在吃。
3. 心理健康方面:患了拖延癥的孩子會變得焦慮和抑郁,因為拖延而變得懶散,總是不停的自我否定,出現(xiàn)內疚感和自卑心理。
4.個人習慣:養(yǎng)成懶散、消極的個人習慣,失去主動性和進取心,無法養(yǎng)成良好的個人習慣。
當發(fā)現(xiàn)孩子患了拖延癥,家長一定要重視!孩子學習成績差、沒有學習積極性、沒有責任感,都是拖延癥在作祟。
危害一:懷疑自己
當自己不能按時完成某項工作的時候,長期如此,你會覺得自己有身體方面的疾病,長期這樣也會給內心造成影響,變得不自信,懷疑自己的人生。
危害二:精神萎靡
沒精神,懷疑自己是植物人,或者還有點心臟病的意思?都不是,你干不動活很多時候是因為你不去做,出現(xiàn)上面的情況你的身體95%的可能是健康的,一點病都沒有,除了做事拖延外。
危害三:無法實現(xiàn)自己的想法
因為你的拖延,會讓自己的事情無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完成,活動總是被拖延,好事總是不能成圓。
危害四:變得自我
因為你不會對所有的事情都拖延,而是對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拖延,不要認為自己只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是對的,實際上一個有擔當有責任的人,還是應該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只有做好了必要的事情,才能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大學生如果想克服拖延癥,能夠做到以下幾點就能輕松對付拖延癥,首先第一點,要學會分清主次。因為生活中肯定會有一些突發(fā)性和迫不及待要解決的問題。根據(jù)問題的輕重緩急,依次完成。第二,消除干擾,將所有影響你學習效率的東西統(tǒng)統(tǒng)關掉,一心一意地去做事情。第三,設定更具體的目標,將任務劃分成一個個小的可以控制的目標。最后一點,就是讓別人監(jiān)督你,或者是互相監(jiān)督,效果會更加顯著。
首先要明白的是,流傳的治拖延癥的方法各種各樣,但是實用性并不夠強。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習慣,所以了解本質對癥下藥才是上策
1. 自己的想法。你為什么會有拖延癥?為什么擔心拖延癥? 也許是為了作業(yè),也許其實并不想理這些煩人的任務,但是為外部形勢所逼迫。如果是被動的做事,效率自然就低了。解決拖延癥,并不需要有多么強烈的執(zhí)念或興趣,你只需要有個冷靜客觀的心態(tài)去做事就可。
2. 環(huán)境。 這里的環(huán)境特別指人營造的環(huán)境氛圍。由于有拖延癥問題的朋友往往是第1點沒有到位(主動地積極認知),所以只好借助環(huán)境來被動地改變認知。
這種效果本質上是對價值取向短暫地定向改變。這種效果的力量遠超我們的想象。利用這個規(guī)律,我們可以把任何事都做的更好!當你預料到自己可能會拖延時,定下決心去尋找一次可以對自己有幫助的環(huán)境。這種甜頭足以令你上癮,從而形成習慣。
1.心理原因
總是拖拉的孩子,通常不快樂。符欣分析指出,凡事拖延的孩子,往往有一個性格急躁、期望值高和控制欲強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這些父母總是不斷地在“督促”和“強制”孩子完成既定目標,很少給孩子選擇的機會。面對強勢的父母,孩子很無助,只能將拖沓作為無意識隱性對抗語言,不斷給自己心理暗示“我斗不過你,但是可以拖”,并由此強化了自己的拖拉行為。
2.生理原因
不少家長想當然地以為,拖延癥只是隸屬“壞習慣”范疇,但諸多研究表明它也有可能是生理原因造成的。符欣說,在大腦功能分區(qū)中,與計劃、控制、注意力和執(zhí)行有關的腦區(qū),是大腦前額葉皮層功能區(qū)。當這部分區(qū)域功能受損或不活躍的時候,大腦排除雜擾事物的能力就會降低,注意力也會嚴重受到影響,做事效率會顯著降低。如果孩子的運動協(xié)調能力、注意力以及反應能力比同齡人遜色,一個最直接的后果便是無論做什么事情都仿佛“慢半拍”。
孩子平時不愛讀書,都是因為家長沒培養(yǎng)孩子閱讀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