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孩子處于過分愛護的包圍之中,往往容易產(chǎn)生依賴心理。過于嬌生慣養(yǎng),樣樣都由父母安排停當,會使孩子養(yǎng)成離開父母就無法生活的習慣。媽媽給寶寶喂飯,奶奶就在旁邊看著,或者走來走去,一走來就要叫一下他,然后就離開,一看到離開,寶寶就哭,一定要奶奶抱才行。
2、 一些孩子利用依賴性作為一種表現(xiàn)自己價值或者引起別人注意的手段。 我們可以從嬰兒的行為中清楚地看到這一點,嬰兒啼哭,不光光是因為肚子餓的原故,有時看到大人從他身邊走過來卻不抱他,也會哇哇哭起來,目的是引起你的注意,要你趕快抱他。這是一種感情需要。兒童纏人也出于同樣的道理,問你要東西、跟你搗亂都不是目的,目的是要你注意他,和他交流感情。這種心理在獨生子女身上表現(xiàn)得更為突出。當有人陪、有事干的時候是不會磨人的,當他東張西望不只做什么的時候,就會來找你的麻煩了。
一、家長的過分溺愛讓孩子產(chǎn)生了依賴心理
中國家長的心態(tài)就是不能讓孩子吃一點苦,受一點罪。所以孩子成了家長的掌上明珠,他們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長期的生活模式讓他們養(yǎng)成了不良習慣,他們對父母產(chǎn)生了依賴,失去了對生活的責任心和獨立性,同時在心里也產(chǎn)生了一種不合理思想,他們認為父母為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所以當父母稍微做的不合他們的心意,他們就開始埋怨,與父母對立,甚至打罵父母,更不用提什么感恩父母了。
二、父母不良的教育模式讓孩子產(chǎn)生了錯誤的行為模式
中國的家長對孩子都有一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他們通過各種方式來教育孩子,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但是大家往往忽略了孩子自己本身的感受,總是一味地追求大人心中孩子的成長方向。而當孩子達不到他們的要求時,很多家長采取粗暴的方式對孩子進行他們所謂的教育。青春期的孩子正處于叛逆期,家長的打罵教育讓孩子失去了家庭的溫暖,同時也通過模仿,從父母身上學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當他們不滿意的時候,就會打架或者亂摔東西,來發(fā)泄心中的不滿。
1.影響寶貝的智能發(fā)育
寶貝的依賴行為如果不能得到糾正,將來就不僅僅是依賴父母這么簡單的事情。因為所有的事情都有人代勞,寶貝就不需要做,不需要說,不需要思考,時間長了,語言能力、行動能力、思維能力都會嚴重退化,進而影響寶貝的智能發(fā)育。
2.導致寶貝出現(xiàn)心理問題
過分依賴的寶貝上了幼兒園會一直哭鬧;上了學,會逃學,甚至窩在家里,死活不肯進入學校這個不能讓自己享福的場所;到了20多歲,還賴在父母身邊,被動地等待父母給他找工作,或者找了工作又怕苦怕累,最終又縮回父母的保護圈,繼續(xù)過著"吃"父母的舒心日子。慢慢的,他就會與社會格格不入,嚴重的還會出現(xiàn)心理問題。
3.影響親子關(guān)系
很多親子糾紛都源于孩子過于依賴父母,導致父母不堪重負,繼而心力憔悴,并將一腔怒火轉(zhuǎn)嫁到寶貝身上。
表現(xiàn)1、害羞
讓媽媽頭疼的是每次家里有生人來,女兒點點總是顯現(xiàn)出六神無主的樣子;那么小的人兒,顯出與年齡極不相稱的好靜不好動,每次到朋友家里串門,她會一路吵著"不去",即便是到了目的地,也像被釘在地上一樣就是不進人家的家門。
表現(xiàn)2、纏人
獨生的兒童由于環(huán)境的特殊性,容易產(chǎn)生纏人、磨人的壞習慣。比如:吵著要你幫他找玩具,幫他找出來了,玩了不一會兒,他又丟下玩具拿起你手上的絨線當球踢;你寫東西他也要寫,給了紙、筆還不干,又要搶你手中的筆等等,很容易讓家長惱火。
表現(xiàn)3、恐懼
很多父母難以忘記孩子恐懼的表情,他們經(jīng)常害怕的說:"那聲音太響了""夢里的怪獸""危險到處都有""分離""沒嘗試過,我不知道會發(fā)生什么"。
1、尊重并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意識
一歲的孩子就有了獨立意識的萌芽,他們什么都要來一個"我自己",自己拿小勺吃飯,自己搬小凳子。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不僅要獨立臆穿脫衣服、洗臉洗手,而且還要自己洗手絹、洗襪子,自己修理或者制作一些玩具,甚至還想自己上街買東西,自己洗碗。對于孩子正在增長的獨立意識,家長一定要予以重視,并支持、鼓勵他們:"你只要好好學,一定能做好!"千萬不能潑冷水:"你還小,干不了!"
2、幫助孩子克服依賴心理
家長的過分寵愛,反而使孩子原先自己能做的事情也會不愿意去做,碰到一些困難就喊爸叫媽,完全依賴他人。因此,父母、長輩必須改變包辦代替的做法,使孩子克服依賴他人的心理。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應(yīng)當幫他樹立克服困難的勇氣。
孩子平時不愛讀書,都是因為家長沒培養(yǎng)孩子閱讀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