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高原的人,消化功能會受影響,胃張力降低,蠕動減慢,排空時間延長;同時,缺氧也使消化液分泌量減少,維生素消耗量增加。
主食盡量選一些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以軟、流食為佳,如面條、稀飯等,副食則以清淡、富含維生素的蔬菜和水果為主。
另外,每頓飯不能吃太多,七成飽即可,尤其晚餐不可過量,以免增加胃腸負擔,使心肺受壓,造成胸悶心慌。
由于高原氣候干燥,水分流失快,很多游客急于補水,其實,飲水過多對尚未適應高原環(huán)境的人不是好事,可能引起肺水腫。
減少食鹽攝入,禁煙禁酒,能減輕高原反應。
番茄、豆制品可防高原反應
多吃抗氧化食物,能預防高原反應。番茄、橘子、豆制品、茶葉等食物富含維生素E、維生素C、大豆異黃酮等營養(yǎng)成分,具有很強的抗氧化作用。
由于高原地區(qū)獨特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形成了與內(nèi)陸、平原截然不同的氣候特點。海撥高、 空氣稀薄、氣壓低、空氣中含氧量減少,很容易使人們處于缺氧狀態(tài)。進而出現(xiàn)頭疼,頭暈,胸悶,氣短,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高原反應癥狀。
大家都知道巧克力是一種非常美味的食品,熱量和糖分都比較高,對補充體力非常有效果。所以很多戶外旅行者,都會攜帶一些巧克力。但是在這里需要提醒大家,巧克力緩解高原反應的作用并不是很大。要想真正的預防和抵抗高原反應,只能通過口服紅景天等專業(yè)治療高原反應的藥物才可以。
溫馨提醒:
很多人去高海拔地區(qū)旅游,因為缺氧就可能出現(xiàn)高原反應,再吸煙就更容易缺氧了。因為吸煙過程中有一氧化碳的吸入,會影響氧氣和血紅蛋白的親合力,一氧化碳比氧與血紅蛋白的親合力高200~300倍,所以,一氧化碳極易與血紅蛋白結合,形成碳氧血紅蛋白,使血紅蛋白喪失攜氧的能力和作用,造成組織窒息。
初到高原地區(qū)要想減少高原反應,就要要吃易消化、營養(yǎng)豐富及含有多種維生素的食品,少吃脂肪含量高的食物,進食不宜過飽,不吸煙,少飲酒。初到高原環(huán)境發(fā)生了特殊變化,人體生理狀況也發(fā)生了改變,因此初到高原的人們飲食方面應注意,主食盡量以軟、流食為好,如面條、粥類,副食應以清淡、富含維生素的蔬菜和水果為主。
溫馨提醒:
高原反應也會引起胃腸道反應,胃腸道的癥狀為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脹,嚴重者有惡心、嘔吐,甚至腹痛。曾有人快速到達海拔5100m時突然下腹絞痛,腹脹并伴有壓迫感,惡心,有便意但無腹瀉;當迅速撤回到4000m時癥狀逐漸消失。
高原反應頭疼的解決辦法
1、吸氧
如果進入高原,遇到頭疼的情況可以使用自帶的氧氣罐吸氧,不過吸氧并不能完全阻止高原反應,只能暫時緩解,停止吸氧后仍然會出現(xiàn)頭疼。
2、吃止痛藥
高原反應頭疼可以吃些止痛藥予以緩解,例如阿司匹林;也可以吃一些利尿藥,例如氫氯噻嗪等。
3、往低海拔撤離
高原反應頭疼厲害時,當下撤到海拔較低的地方,癥狀很快會自行消失。
4、避免疾走
當頭疼胸悶厲害的時候臥床休息,降低身體耗氧量。
高原反應是人體急進暴露于低壓低氧環(huán)境后產(chǎn)生的各種病理性反應,是高原地區(qū)獨有的常見病。高原反應的發(fā)病率與上山速度、海拔高度、居住時間以及體質(zhì)等有關。一般來講,平原人快速進入海拔3000m以上高原時,50%~75%的人出現(xiàn)高原反應,但經(jīng)3~10天后癥狀逐漸消失。常見的癥狀有頭痛,失眠,食欲減退,疲倦,呼吸困難等。頭痛是最常見的癥狀,常為前額和雙顳部跳痛,夜間或早晨起床時疼痛加重。肺通氣增加如用口呼吸,輕度活動等可使頭痛減輕。
服用肌苷片是可以抗高原反應的,其基本原理是肌苷片能直接透過細胞膜進入體細胞,活化丙酮酸氧化酶類,從而使處于低能缺氧狀態(tài)下的細胞能繼續(xù)順利進行代謝,并參與人體能量代謝與蛋白質(zhì)的合成。所以,肌苷片是可以用于抗高原反應的。
高原反應是人體急進暴露于低壓低氧環(huán)境后產(chǎn)生的各種病理性反應,是高原地區(qū)獨有的常見病。常見的癥狀有頭痛,失眠,食欲減退,疲倦,呼吸困難等。頭痛是最常見的癥狀,常為前額和雙顳部跳痛,夜間或早晨起床時疼痛加重。當出現(xiàn)高原反應時,可以使用相應的泡騰片進行治療,例如維生素C泡騰片、對乙酰氨基酚泡騰片等。維生素C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防止緊張的作用,放松的作用,可以當做高原反應的輔助用藥;對乙酰氨基酚泡騰片可以緩解疼痛,降低體溫,治療發(fā)熱的癥狀。當遇到嚴重的高原反應的時候,要立即吸氧氣,遇到咳嗽不止,神志不清的時候,趕緊送往醫(yī)院。一般川進青出,人均一瓶就夠;走新藏線的時候,人均2瓶以上是必備品。
對于精神緊張、煩躁不安、心動過速者可酌情使用鎮(zhèn)靜劑。一般可選地西泮5mg,口服或肌內(nèi)注射;氯丙嗪0.3~0.5mg口服。應該注意此類藥能抑制呼吸中樞,加重缺氧,故應嚴格掌握,尤其在夜間更要慎用。
頭痛嚴重者可口服對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等止疼藥。
惡心嘔吐者可選用普魯氯哌嗪,口服或肌內(nèi)注射;異丙嗪,口服或肌內(nèi)注射;還可以使用舒必利防治急性高原病的嘔吐。
氨茶堿具有舒張支氣管,增加心肌收縮力,并可降低肺動脈壓,改善換氣功能。
高原反應的發(fā)生與體內(nèi)水分潴留有關,因此可以使用利尿劑進行治療。常用的利尿劑是乙酰唑胺,它是一種較強的碳酸酐酶抑制劑。在美國是公認的首選藥,它的療效主要與利尿和增加肺通氣有關。通常進入紅細胞的CO2在碳酸酐酶的作用下通常與水結合成碳酸,隨后離解成氫離子和碳酸氫根。高原缺氧可刺激頸動脈體周圍化學感受器,使通氣過多,肺泡氣PCO2降低,并出現(xiàn)呼吸性堿中毒,動脈血pH值上升,因而抑制呼吸中樞。乙酰唑胺能抑制碳酸酐酶,促使腎小管分泌氫離子減少,鈉和重碳酸鹽排泄增多,尿呈堿性,產(chǎn)生利尿;同時血液中氫離子濃度增高,pH值下降,而產(chǎn)生代謝性酸中毒。因此,乙酰唑胺引起的代謝性酸中毒將刺激周圍化學感受器,使肺通氣量增加,提高肺泡氧分壓,保持血氧飽和度。另外,由于利尿作用,能阻止體液潴留,減少夜間ADH分泌,降低腦脊液的產(chǎn)生,從而有降低腦壓的作用。
高原反應是人體突然從平原到達高海拔地區(qū)后,身體為了適應隨著海拔高度升高而造成氣壓差,空氣干燥,含氧量少等的變化,而產(chǎn)生的自然生理變化。這個適應的過程大概需要三到五天的時間,如果在適應的幾天內(nèi)一直通過吸氧氣來緩解癥狀,身體將永遠無法適應高原地區(qū)。從而導致的后果是一會不吸氧氣,身體就會發(fā)生嚴重的不適應。因此,一般來說輕、中型病人原則上不宜吸氧為好,因為間斷性小量吸氧有可能延緩機體高原的習服過程。對特別重者,例如肺氣腫患者,可低流量吸氧,一般每分鐘1~2L為合適,并且快速轉(zhuǎn)移至低海拔的地區(qū)就醫(yī)。
高原反應癥狀輕微時應該多休息,多喝水,癥狀嚴重時可服藥或輸液,市面上常見的治療高原反應的藥品,主要有攜氧片、高原安、西洋參含片、葡萄糖沖劑、肌甘片、散列通等。還可以使用乙酰唑胺、對乙酰氨基酚以及阿司匹林等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