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養(yǎng)陰為上
飲食應以“少辛多酸”為原則,選擇口味清淡、潤肺養(yǎng)血的食物,以養(yǎng)護陰氣。少食蔥、姜、辣椒等辛味之品,多食酸味水果、芝麻、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制品等潤肺食物。
2.寧心養(yǎng)神
進入秋天,氣候干燥,容易導致人們情緒焦躁,應寧心養(yǎng)神、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避免心煩。
可以通過練習靜坐、閉目養(yǎng)神等方式來調節(jié)氣息、消除焦躁、養(yǎng)護心氣,讓身體更好地適應干燥的秋季,尤其對于老年人來說,靜心凝神、強身健體尤為重要。
3.早睡早起
立秋后,自然界的陽氣開始收斂、沉降,人應當開始做好保養(yǎng)陽氣的準備。在起居上應做到“早睡早起”,因為早睡可以順應陽氣收斂,早起可使肺氣得以舒展。
4.適度運動
1.防濫補
中醫(yī)有“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的原則,現(xiàn)已進入秋季進補的季節(jié)。
但注意不可亂補,不要無病進補和不分虛實濫補。
中醫(yī)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癥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病有陰虛、陽虛、氣虛、氣血虛之分,對證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
2.防秋瓜
民諺“秋瓜壞肚”,是指立秋以后繼續(xù)生食大量瓜類水果容易引發(fā)胃腸道疾患。夏令大量食瓜雖不至于造成脾胃疾患,卻已使腸胃抗病力有所下降,立秋后再大量生食瓜果,容易患上急慢性胃腸道疾病。
3.防秋燥
秋季雖然氣候變得涼爽,但是空氣中的水分散發(fā)速度也變快,變得干燥起來。
材料:甘草10克、浮小麥30克、大棗10枚。
做法:將甘草、浮小麥研成粗末,紅棗去核,一同放入保溫杯中,沖入沸水,加蓋燜10分鐘左右,代茶飲(大棗可嚼食)。也可將三味食材加水煎煮后,取湯液300毫升,一日內分2~3次服完。
功效:養(yǎng)陰除煩、寧心安神。
2.養(yǎng)陰潤燥——烏梅生姜茶
材料:烏梅1個(去核)、生姜1~2片、紅糖適量。
做法:將烏梅去核,烏梅肉洗凈切碎,生姜洗凈切絲,同紅糖一起放入保溫杯中,沸水沖泡半小時即可。
功效:養(yǎng)陰生津、暖胃健脾。
1.祛燥——按迎香
秋燥容易危害肺臟。點揉迎香穴具有清熱散風、 祛燥潤肺、宣通鼻竅的作用。
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緣約0.5寸、鼻唇溝中。兩手中指或食指指肚,順逆各揉搓20~30次, 以迎香穴發(fā)酸、發(fā)脹、發(fā)熱為度。
2.養(yǎng)心——按極泉
入秋后偶爾的氣溫回升堪比盛夏。當氣溫超過30 ℃時,人便會出現(xiàn)胸悶的感覺。
極泉穴是手少陰心經(jīng)第一要穴,位于腋窩頂點,腋動脈搏動處。
該穴對治療心痛、 胸悶、 咽干煩渴有效。彈按時力度應柔和,動作應連貫。每次彈按的量應因人而異, 一般彈按10次左右。
3.健胃——按四縫
立秋后正是進食肉類、貼秋膘的好時機。稍有不慎就會飲食積滯,損傷脾胃,增加體重。
民諺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時候。在這個季節(jié)吃些茄子能降“火氣”,除秋燥。
家常蒸茄子
材料:醬汁(生抽、老抽、豆瓣醬加清水拌勻),蔥花、油適量。
做法:茄子洗凈,切塊,放在盤子里碼好,蒸鍋加水大火燒開后,將茄子連盤放入,蒸熟(約15分鐘左右,視茄塊大小而定),熱鍋放油,把蔥花爆香,倒入拌勻的醬汁煮開,關火將煮開的醬汁澆到蒸好的茄子上即可食用。
2.南瓜
南瓜被認為是“搶秋膘”的首選食物。它具有潤燥的功效,同時能給人以飽腹感,因此認為吃了南瓜能夠儲備過冬的能量。
南瓜蓮藕荷蘭豆
材料:南瓜、蓮藕、荷蘭豆、植物油、姜、鹽。
做法:南瓜洗凈切長條塊備用,蓮藕斜切片,每片切三長條備用,荷蘭豆洗凈備用。鍋里先放入植物油、姜,隨后將南瓜和蓮藕放入,蓋蓋兒悶一段時間,中間為避免糊鍋底可加入少許水,等南瓜快熟時,放入荷蘭豆,鹽、少許醬油,攪拌一下,再蓋蓋兒悶一會,盛出即可。
莫名其妙突發(fā)闌尾炎?身體可能早就已經(jīng)給了你暗示
照顧癱瘓老人需要什么物品,平時有哪些注意事項一起跟小編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