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化引起的生活能力下降;覺得很簡單的生活小事都料理不好,從而引起自卑心理。
二、疾病引起的部分或全部生活自理能力和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喪失;覺得拖累了身邊的朋友和家人,產(chǎn)生無用感。
三、離退休后,角色轉換障礙,特別是從領導崗位退下來的老人身上常見。
四、家庭矛盾,或者是家庭經(jīng)濟窘迫,覺得在街坊鄰居面前沒有顏面。
1.敏感
過分敏感,自尊心強。弱體群體非常希望得到別人的重視,唯恐被人忽略,過分看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任何負面的評價都會導致內(nèi)心激烈的沖突,甚至扭曲別人的評價,比如,別人真誠地夸他,他會認為是挖苦。他們非常敏感,跟他們交往時,必須謹小慎微,別人不經(jīng)意的一句話,都會在其內(nèi)心引起波瀾,胡亂猜疑。
2.失衡
由于種種原因造成的弱勢地位,使他們在社會的方方面面都體驗不到自身價值,甚至還會遭到強勢群體的厭棄。自我價值感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喪失自我價值體驗,使他們心態(tài)失衡,陷入惡性的心理體驗之中,走不出這個心理的陰影,就很難擺脫現(xiàn)實的困境。別人欺負他,即使內(nèi)心不負氣,也自認為是正常的,非常認同自己的弱勢身份。這種強烈的自卑心理極易導致自殺行為。
1、產(chǎn)生錯誤的心理定勢由于自卑心理的作用,從而打擊了人的上進心、自尊心,使其變得膽小怯懦、不敢表現(xiàn)自己,停止了發(fā)展自己。不僅如此,還會產(chǎn)生一種錯誤的心理定勢。所謂心理定勢又叫心向,它是人們在感知評價客觀事物時的一種特殊的心理準備狀態(tài)。心理定勢對人的心理活動既有積極的影響,又有消極的影響,一旦形成了不良的心理定勢,就會造成一種障礙,影響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如有的人說,由于自己牙齒長得難看,當他講話時,好像每一個人都在用蔑視的眼光來看他。自卑還會埋沒和扼殺人才。許多人的失敗,不是因為他們不能成功,而是因為他們不敢爭取。卑感所帶來的錯誤心理定勢,這種心理定勢一旦形成,將嚴重阻礙人的發(fā)展。
2、引發(fā)出人際關系的障礙一方面,自卑者變得敏感多疑,總是覺得別人在背后議論自己、嘲笑自己,因此往往以一種消極或錯誤的防御形式來保護自己,獨來獨往,不敢與別人正常相處。另外,不善于自我表現(xiàn)和孤獨的自我封閉,會給別人造成不佳的印象,從而出現(xiàn)了人際交往障礙。另一方面,有自卑心理的人易產(chǎn)生“暈輪效應”,即以偏概全、以點概面,人們只看到自己的不足,而忽視了自己的優(yōu)點,這樣就形成消極的自我評價的惡性循環(huán)。表面上,他們常貶低別人,排擠別人以減緩自己的內(nèi)心壓力,從而造成人際關系的不和諧。
首先,要有意識地選擇與那些性格開朗、樂觀、熱情、善良、尊重和關心別人的人進行交往。在交往過程 中,你的注意力會被他人所吸引,會感受到他人的喜怒哀樂,跳出個人心理活動的小圈子,心情也會變得開朗起來,同時在交往中,能多方位地認識他人和自己,通過有意識的比較,可以正確認識自己,調整自我評價,提高自信心。
其次,要不斷提高對自我的評價,對自己作全面正確 的分析,多看看自己的長處,多想想成功的經(jīng)歷,并且不斷進行自我暗示,自我激勵:“我一定會成功的”,“人家能干的,我也能干是,也不比他們差”等等,經(jīng)過一段時間鍛煉,自卑心理會被逐步克服。
最后,要想辦法不斷增加自己成功的體驗,尋找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作為試點,努力獲取成功。如果第一次行動成功,使自己增加了自信心,然后再照此辦理,獲取一次次的成功,隨著成功體驗的積累,你的自卑心理就會被自信所取代。
1、積極的樂觀主義
用樂觀的態(tài)度對待自己。人步入中老年絲毫沒有自卑的理由,只要盡力而為就會博得眾人的理解與尊重。樂觀地對待一切,當一切病魔甚至癌癥向您挑戰(zhàn)時,就要像對待敵人那樣,要有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并以科學的態(tài)度對待它,事實證明,積極的樂觀主義,猶如精神原子彈,對疾病有巨大的威攝力量。
2、遇事無爭,修養(yǎng)心境
人到中老年,不必和青壯年相比,遇事應避讓無爭,“太太平平”地安度晚年,古人說得好“大得必得其壽”,人要有高尚的道德修養(yǎng),應做到:安心處世,光明磊落、性格豁達,心理寧靜,性情豪爽、不與人爭強斗勝,不自尋煩惱,更不要為不快之事而大動肝火,終日心平氣和,寬厚待人,沒有忌賢妒能的憂慮,心理始終是泰然自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