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早餐和午餐的間隔時間比較短,午餐和晚餐的間隔時間比較長。這種情況下可以把晚餐提前,再加一點夜宵。比如8點用早餐,12點用午餐、下午4點用晚餐,晚上8點再加一點夜宵。
2.老年人一般習慣早睡早起,所以可以把早餐提前,每隔四五個小時進一次餐。比如7點用早餐、11點用午餐、下午3點和7點再用兩次餐。
3.如果晚餐吃得較晚,可以加一次下午茶。比如7點半用早餐、11點半用午餐,晚餐選在晚上6點半或7點,那就可以在下午3點左右加一次下午茶。
總之,老年人可以根據(jù)自身的身體狀況、作息時間和消化情況來調(diào)整飲食習慣,采取每頓少吃點,但多加一餐的方法,這樣就能既吃得飽,又吃得好了。
1.多吃少餐:每天就餐次數(shù)在3次或3次以下的老年人中,肥胖患者和膽固醇增高者所占比例很大。專家們分析認為,空腹時間較長,造成體內(nèi)脂肪積聚的可能性就增大。
2.晚餐過遲:晚飯時間過遲,并且是進食難消化的食物,會加重膽固醇在動脈壁上的沉積,促使動脈硬化的發(fā)生。如果在早上或中午同樣進食這些高脂肪飲食,則對血液中的脂肪含量影響不大。
3.喜吃精糧:有些人不吃糙米粗糧,只吃精米白面,殊不知在稻麥的麩皮里,含有多種人體需要的微量元素和植物纖維素,例如鉻、錳在谷類、豆類、堅果類中含量最高。若經(jīng)過加工精制以后,這兩種元素就大大降低。植物纖維素能增加膽固醇的排泄,使血膽固醇含量降低。食物太精細,纖維素太少,不容易產(chǎn)生飽腹感,往往造成過量進食而發(fā)生肥胖。因此,長期進食低纖維素飲食的老人,血管硬化、高血壓的發(fā)病率則增高。
(1)挑食和偏食不能要
人所需要的營養(yǎng)素主要來自食物,世上沒有一種天然食物能提供人體所需要的所有營養(yǎng)素。例如:雞蛋營養(yǎng)豐富,但卻缺乏人體所必需的抗壞血酸;奶類營養(yǎng)也很豐 富,但含鐵量很低,嬰兒如不及時補充含鐵豐富的輔助食品,就會發(fā)生營養(yǎng)性貧血;蔬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zhì),但蛋白質(zhì)和脂肪卻很少。所以只吃一種或幾 種食物,難以滿足人體的營養(yǎng)需要。
如果長期有偏食習慣,就會使身體缺少某些營養(yǎng)物質(zhì),影響身體健康,甚至會引起營養(yǎng)缺乏病。因此應提倡飲食多樣化,不要挑食和偏食。
(2)吃飯要定時定量
每日進餐的次數(shù)和間隔時間,應以胃的功能恢復和食物從胃內(nèi)的排空時間來確定。根據(jù)飲食習慣,正常成人的飲食間隔應在5~6 小時,因為食物要在胃內(nèi)停留4~5 個小時。如果兩餐間隔時間太長,容易感到饑餓,影響工作。如果間隔時間太短,消化器官得不到休息,不容易恢復功能,會影響食欲和消化,所以每天進餐應該定時定量。
1、口渴時喝水,就不會脫水。利希滕斯坦博士表示,由于生理變化的緣故,老年人即使出現(xiàn)脫水,也不會感到口渴。建議老人每天保持恰當?shù)娘嬎?,盡量選擇白開水或礦泉水。
2、老年人無需擔心體重超標或肥胖。老年人中肥胖問題日益嚴重,其原因與其他年齡段一樣,攝入熱量超過需求熱量,多余熱量便會以脂肪形式儲存在體內(nèi)。肥胖會增加心臟病和2型糖尿病危險。
3、沒胃口時,一頓不吃也沒關(guān)系。威爾曼博士表示,老人經(jīng)常不吃飯危害很大,容易導致暴飲暴食、血糖波動和抑制食欲等問題。早晨食欲最強,早餐一定要吃好,即使不太餓,午餐和晚餐也一定要吃點東西。
4、一餐飯吃一半留一半,省錢又省時。美國營養(yǎng)協(xié)會首席顧問凱瑟琳·尼德特博士表示,剩飯剩菜容易導致關(guān)鍵營養(yǎng)缺乏,食物也容易變質(zhì)。由于老年人嗅覺減退,有時難以聞出變質(zhì)食物氣味,因而容易食物中毒。建議剩余飯菜最好放入冰箱。食用前應徹底燒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