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贅包袱感
有的老年人多疑多心,思想變得愚昧,常常感到自己無能為力,不能再為家里做事,認為自己是子女的累贅和包袱,是"三飽一倒"的"活害",覺得生活是一種折磨,是一種煎熬,因而產(chǎn)生悲觀失望的想法。
懷舊回歸感
有的老年人多愁善感,留戀過去,常沉緬于對已往的追求,表現(xiàn)出程度不同的懷舊情結。有過多坎坷經(jīng)歷的老年人,其思緒會集中于過去艱幸的生活,睹物思人,愁緒滿腸;有過戎馬生涯的老年人,則對戰(zhàn)爭的殘酷而傷感悲哀,憂心忡忡……
枯燥無聊感
人到老年,身心都在發(fā)生變化,大事干不了,小事不用干,整日在"吃、睡、坐"中輪回周轉。這樣日復一日,心理上就會產(chǎn)生枯燥無聊的情感,感到生活無趣、無味。
頹廢無為感
有的老年人用頹廢無為的心態(tài)對待夕陽生活,他們像泄了氣的皮球一樣--蹦不起來了。生活懶散,啥事不干,生活如坐針毯,度日如年,自己的積極形象也漸漸地消失在人們的記憶當中。
一、冷落遺棄感
分析與調適:由于自尊心過強,同時受虛榮心的驅使,對自己的“角色轉換”想不通,因而產(chǎn)生消極自棄情緒。從健康的角度講,情緒消極,人的抗病能力就會下降,對生活會產(chǎn)生不良影響。其實,“丟權”變老,猶如季節(jié)轉換,是人生的必然規(guī)律。唐代詩人孟浩然有詩云:“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一位退休老人說得好:“草隨風動,權隨職走,退休離職,天經(jīng)地義,有什么好懊惱失意的?!庇涀∷麄兊脑?,用平常心做好“角色退場”吧。
二、累贅包袱感
分析與調適:傳統(tǒng)的養(yǎng)老模式,消極的心理是引起老年人“包袱累贅感”的主要原因。老年心理學認為,關門養(yǎng)老,困守斗室的消極養(yǎng)老,自然禁閉的養(yǎng)老方式只會越養(yǎng)越老。老年人是人生的秋天,是成熟與收獲的季節(jié),歷史上許多創(chuàng)大業(yè)的名人都是老年人。如孔子、孟子、恩格斯等。我們有理由甩掉那些不良情緒,進行人生二次創(chuàng)業(yè),開創(chuàng)人生第二個春天。
一、要有積極進取的精神支柱,要確立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樂的生活目標,構筑夕陽紅的生活框架,充分發(fā)揮自己在知識、經(jīng)驗、技能、智力、特長上的潛能作用,使自已有進取向上的陽剛生活意境,這樣才具備身心健康的機制。
二、要開拓豐富多彩生活內(nèi)容,根據(jù)自己身體條件和性格愛好,把生活內(nèi)容安排得充實些,既學會養(yǎng)生之道,能享受閑適,舒展心靈,又要珍惜時光,使生活更有意義。
三、要善于自我解脫煩惱,做到清心寡欲。對生活中煩惱之事或一時困難,不要長期心緒不安,處于沉默郁悶狀態(tài),要通過各種途徑釋放出來。對于影響名利之事要善于超脫,對家庭子女之事不可操勞過度,更不要亂管閑事,這樣就會使自己總有一份好心情。
四、要重視人際交往和心理交流,既要聯(lián)系老朋友,又要善交新朋友,經(jīng)常和好友聊天談心,交流思想情感,做到生活上互相關心體貼,思想溝通互助。要多參與一些集體活動,在人際交往中取長補短,汲取生活營養(yǎng)。要使心情舒暢,營造輕松、明快、愉悅的生活氛圍。
一、趕走孤獨和衰老
孤獨感和衰老感都是老年人黃昏心理的表現(xiàn),也是加重老年人心理疾病程度的誘因之一。因此如何幫助老人遠離黃昏心理,就要鼓勵老年朋友多參與文娛,體育和旅游活動,或幫助周圍鄰居、幫助子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務。
像捎些信件,料理家務,照顧和教育孫輩等,不僅可減輕老年人的孤獨和衰老感,而且使自己感到仍然是社會中一位積極成員,找到借以寄托情操精神,解除寂寞的方法,而且老人可以感到自信和心理滿足。
二、性格調適堅強內(nèi)心
老年人如何遠離黃昏心理,調適日趨偏激的性格是十分重要的一環(huán)。老年人的性格是青壯年時代原有性格的發(fā)展和演變。一個性格外向,活潑開朗,爽直健談的人,對環(huán)境變化常能較好適應,妥善處理。反之,如果是一個性格內(nèi)向,沉默寡言,不善交際的人,常好堅持主見,不隨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