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肛運動能防止痔瘡,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改善肛門括約肌功能,預防肛門松弛,對防治期痔瘡和脫肛頗見功效。
提肛運動在輔助治療內(nèi)痔方面是很好的療法,其原理是,通過使肛門周圍的肌肉及軟組織一張一弛的運動,可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增強肛門括約肌的功能和肛門、直腸部位的抗病能力。有醫(yī)學雜志報道,用提肛法治療早期內(nèi)痔可取得較好效果。還有關于按摩會陰穴加提肛法治療慢性前列腺炎、應用提肛縮腎法治療及提肛法治療、脫肛、子宮脫垂等。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內(nèi)痔患者都適用提肛運動治療內(nèi)痔,肛腸疾病專家提醒,肛門局部感染、痔核急性發(fā)炎、肛周膿腫等內(nèi)痔患者不易適用提肛運動療法。提肛運動只做輔助療法,并不能取代醫(yī)學上的治療,因此,得了還應及時到醫(yī)院確診治療。
提肛運動怎么做?
提肛運動雖然可以幫助治療一些肛門疾病,如痔瘡、肛裂等,也可以幫助男性治療前列腺疾病,女性縮緊陰道,提高性生活質量,但是,一定要掌握提綱運動怎么做,否則,做法不正確,反而適得其反。提肛運動的做法如下:
提肛運動,主要是利用提肛過程增加局部肌肉活動,使得局部之靜脈血液循環(huán)得到改善,減輕靜脈淤積、曲張。而氣功鍛煉,則是利用意念,使得全身及局部肌肉完全放松,達到一個氣血流通的最佳狀態(tài),以減輕肛門局部的靜脈淤積。此二種盡管在做法上有所不同,但實際運用中卻經(jīng)常相參而行。
氣功鍛煉方法:呈雙膝微彎狀,雙手指相對置于丹田前方,雙目微閉,調(diào)息,入靜,從頭到足趾依次放松各處,而后引丹田氣沿督脈上行于上丹田,同時,氣到會陰時,微微提肛縮囊,緩緩而行7次,口中有津時,分三小口吞下,并同時提肛縮囊,然后,收意識,停氣息于丹田中,平衡呼吸,入靜,片刻后,收勢,慢慢睜開雙眼,以雙手半握拳,從尾骨尖兩側,依次向上輕輕叩擊,反復7遍,以能耐受為限。
臨床中發(fā)現(xiàn)許多患者對夏季治痔還存在著許多誤區(qū),比如有很多人還認為痔瘡手術很痛,寧可忍著也不愿意遭手術的那個罪;不少人認為夏季天氣炎熱,治療容易感染,準備把痔瘡留到冬天再治,最后疼的受不了了才跑到醫(yī)院,小病拖成大病。結果痔瘡從Ⅰ期“忍”成了Ⅱ、Ⅲ期,甚至出現(xiàn)了痔核脫出、組織壞死和嚴重感染等癥狀都是因為缺乏正確的認識,忽視病情,拖延治療,不但加大了治療難度,求醫(yī)成本和痛苦也成倍增加。
根據(jù)“春生、夏長”的規(guī)律,盛夏時節(jié)人體處于新陳代謝較旺盛的時候,此時對痔瘡等肛腸病治療后創(chuàng)傷的生長、恢復更有利,而醫(yī)院層流凈化手術室、無菌手術操作、家庭空調(diào)等的使用,也對夏季痔瘡手術有益,所以痔瘡患者大可不必擔憂在此時進行痔瘡治療,甚至應抓住盛夏這一良好時機治療。
提肛運動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改善肛門括約肌功能,預防肛門松弛,對防治期痔瘡和脫肛頗見功效。方法(坐、臥、站立均可):
吸氣時,肛門用力內(nèi)吸上提,緊縮肛門,呼氣時放松。每次肛門放松、緊縮30次,早晚各一次。若能采取胸膝臥位(雙膝跪姿,胸部貼床,抬高臀部)做好提肛運動;則效果更好。
提肛強會陰治痔瘡增“性”趣
早在我國明朝就已流行的“養(yǎng)生十六宜”中,提倡人們“谷道宜常撮”,又稱“氣宜常提”。這里的“谷道”實際上是指肛門。中醫(yī)學講,中氣宜升提,便是這個道理。
具體的動作是,吸氣時收腹、迅速收縮并升提肛門及會陰,停頓2—3秒,再緩慢放松呼氣,反復10—15次。經(jīng)常提肛門有助于升提陽氣、通經(jīng)活絡、溫煦五臟而益壽延年,并能防治脫肛、痔瘡、陽痿、早泄、遺尿、尿頻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