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寵愛不溺愛,老人帶娃,不能什么都替孩子做,做牛做馬。這樣的話,孩子只會把你當傭人,不會把你當親人。除此之外,爺爺奶奶的這種做法不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自理能力,你幫得越多,孩子的能力就會越差。跟著爸爸媽媽的時候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跟著爺爺奶奶也要自己做。如果孩子跟著爸爸媽媽會做的事情,跟著老人就不會了,這說明孩子只是“不想做”而不是“不會做”,都是老人溺愛的結果。對于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老人只要做到提醒就可以,不用出手幫助,這樣孩子才會尊重你。
2、學會裝聾作啞,老人帶孩子時,如果遇到孩子用無理取鬧的方式要東西,爺爺奶奶要學會裝聾作啞,假裝聽不到,否則孩子就養(yǎng)成用哭來控制大人的壞習慣。當孩子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無論對錯,老人都要裝聾作啞,假裝聽不到。孩子是最善于捏軟柿子,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爺爺奶奶一定不要發(fā)表意見,這樣做孩子就只能乖乖遵守。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老人可以和他們私教交流意見,這樣做既不會讓孩子發(fā)生混淆,還可以避免家庭矛盾。
1.老人容易大包大攬,孩子失去獨立生活能力,老人在年輕時,因為工作忙碌而忽略了孩子,于是現在老了,閑了,看到孫子就會有一種補償心理,想要把曾經沒給過兒子都給了孫子,老人這種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就會造成一個弊端,那就是過分溺愛孩子,孩子失去獨立生活能力。
2.總是跟孩子說“不行不行”“你不會”你不要”“你不能”,老人總是擔心孩子受傷,而且他們經常低估孩子的能力,不愿意孩子去冒險發(fā)展某方面的能力,于是總是對孩子說“不行不行,你放下吧,奶奶來弄”“這個你不會,奶奶來做吧”“你不要拿了行不行”,這種一味的否定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這種不斷的否定會給孩子形成一種潛意識,讓孩子真的認為自己什么都做不了,什么都不會做,時間一長,孩子能力沒有得到發(fā)展,個性也會變得自卑、膽小、懦弱。
1、關于孩子吃飯的問題
在老人的觀念里,總認為不給孩子吃鹽,孩子就沒有力氣,而現在研究表明,在孩子一歲之前,如果給孩子吃鹽,是會加重腎臟負擔的;老人們生活的時代普遍物質比較匱乏,所以他們總喜歡讓孩子多吃一點,追著趕著給孩子喂飯,這一點常常讓年輕的父母們看不慣。
2、關于孩子生病的問題
老人們總喜歡在孩子生病時,去向他人打聽偏方,然后給孩子試各種各樣的偏方,吃各種中藥;在年輕人眼中,如果孩子生病了,還是去醫(yī)院看,然后謹遵醫(yī)囑,合理吃藥最靠譜。
3、關于孩子冷暖的問題
老人年齡大了怕冷,也就總害怕孩子被凍著,常常喜歡給孩子多穿一些衣服;如果孩子感冒了,就喜歡給孩子捂著,覺得出出汗就好了。而年輕的父母則認為,可以根據孩子后脖頸的溫度來判斷孩子的冷暖,從而給孩子添減衣服,孩子的活動量較大,穿衣服時和大人差不多就可以了,不用特意添加更多的衣物。
1、理解并且尊重
不論是爺爺奶奶還是姥姥姥爺,為自己的兒女帶孩子都是很辛苦的。大家在抱怨老人帶孩子產生的問題時,也應該想想他們的辛苦付出。帶孩子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情,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體力和時間。帶過孩子的父母們知道,帶孩子絕非易事。同時大家也明白,你的父母并沒有義務幫你帶孩子,如果父母們愿意幫忙,那么大家就應該懷著感恩的心去尊重和理解他們,理解年代的不同帶來的觀念不同,尊重他們的做法,因為他們的本心和你一樣,都是為孩子好。
2、堅守原則
年輕的父母在理解自己父母的同時,也要堅守住原則,當然,這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只要不傷害孩子,大家可以做適當的讓步。但假如爺爺奶奶給孩子隨意吃偏方治病,或者太過于寵溺孩子,父母就必須堅守原則,以委婉的方式告訴老人,這樣做是不可以的。
1.孩子的成長環(huán)境會更有安全感
一個人同時慈愛有加,又能在該嚴肅認真的時候有效管教,還能夠把所有生活細節(jié)安排周到,是非常難的。而家庭成員之間因為角色的差異,反而能互相補充。母親或父親按社會規(guī)矩來要求孩子,老人對于第三代更加有耐心,也更加細致周到,會給予他們更加無私的關愛,對孩子的喜怒哀樂會直接滿足和回應,孩子會處于一個充滿愛的氛圍中,這給孩子提供了安全感和支持,能幫他們渡過童年一些不好的經歷。
牛津大學安.布坎南教授的一份研究也表明:和老人關系比較親近的孩子,在情感和行為方面的問題都會較少,并且更善于面對生活中創(chuàng)傷性的事件。例如,父母離異或者學校的霸凌。
2.解決了年輕人的后顧之憂
把孩子交給自己的父母照顧,年輕人父母會更加放心。老人在帶孩子方面有豐富的經驗,能把孩子照顧得很好。而年輕的父母也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工作,為家庭創(chuàng)造更豐富的經濟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