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的風俗習慣有下面這幾點禁忌;
一、生活禁忌。指除特殊場合禁忌之外的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禁忌。從社會角色、行為領域、人體、生存狀態(tài)四個方面劃分,基本包括飲食、服飾、居住、外出等衣、食、住、行方面的禁忌,婚姻、生育和死亡禁忌以及性別禁忌、等級禁忌、生產(chǎn)禁忌、人體禁忌、排泄物禁忌和姓名禁忌,等等。此外,有關天體、天象的禁忌,動物、植物的禁忌也可歸納入這類禁忌中。
二、言語禁忌。指某些語言在特殊場合下的禁用,它發(fā)展的極點便是對語言靈物的崇拜,如崇拜符、咒等。“符是一種奇特的圖畫,充當‘文字’代替語言力量,用來作避邪鎮(zhèn)妖之用。咒是口頭語言禁忌,一般情況下禁止使用,一旦使用,認為會置對方于死命”。
三、宗教禁忌。是各類禁忌中最早的一種,指祭儀禁忌等。具體包括神圣實體的禁忌、祖先精靈的禁忌、崇拜對象的禁忌、崇拜場所的禁忌、儀式器物的禁忌、神圣時間的禁忌,等等。由于藏民族在各方面深受宗教影響,屬于宗教民俗范疇的禁忌無不擁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見面稱呼時,忌直呼其名,要加敬稱,以示尊敬和親切。如在拉薩,名字后面要加“啦”字;在日喀則地區(qū),男性名字前加“阿吉”或“阿覺”。
到藏民家做客,主人必先敬客人青稞酒,客人應先用無名指蘸一點酒弾向天空,連續(xù)三次,以示敬天、地和祖先,而后清呷一口,主人會及時添滿,喝三次,第四次添滿時需喝干一杯。否則主人會不高興,認為客人不懂禮貌或瞧不起他。
客人進屋坐定,主人必倒酥油茶敬客,客人需待主人雙手捧至面前,才能接過去喝,切不可自行端喝。
落坐時,要盤腿端坐;接受禮品時,要雙手去接;贈送禮品時,要躬腰雙手高舉過頭;敬茶、敬酒時,要雙手奉上,手指不能放進碗口;吃飯時講究食不滿口,嚼不出聲,喝不作響,揀食不越盤。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帶尾巴的一塊肉為貴,要敬給最尊敬的客人。
藏族節(jié)日繁多,基本上每個月都會有節(jié)日。藏歷元月,是節(jié)日最多也最隆重的月份,在這個月里,幾乎天天都在過節(jié)。藏族節(jié)日是藏族文化最主要的表現(xiàn)。雪頓節(jié),是西藏藏族人民的重要節(jié)日之一,每年藏慶七月一日舉行,為期四、五天。大佛瞻仰節(jié),是西藏的日喀則僧俗民眾每年藏歷五月間在扎什倫布寺舉行大佛瞻仰節(jié)。祈禱節(jié)是藏族地區(qū)最為隆重的既是大型宗教活動,也是民間性的節(jié)日活動,藏語叫“莫郎切波”。
藏餐是中國餐飲系列中的流派之一,歷史悠久,品種豐富。藏餐分為主食、菜肴、湯三大類。藏餐的口味講究清淡、平和,很多菜,除了鹽巴和蔥蒜,一般不放辛辣的調(diào)料。糌粑是藏族的一種重要食品,制作很簡單,將青稞炒熟后磨成面便成了糌粑。風干肉是西藏非常有特色的一種食品,不僅肉質(zhì)松脆,口味也獨特。藏式宴席上食品的烹制及擺席方式很多。最古老的方法是根據(jù)客人社會地位的高低來決定用膳形式,還有素宴、葷宴之別。在食肉方面,藏族禁忌較多。一般只吃牛羊肉,不吃馬、驢、騾,尤忌吃狗肉。魚、蝦、蛇、鱔等水產(chǎn)海鮮類食品,除部分城鎮(zhèn)居民外,農(nóng)牧區(qū)群眾一般不習慣食用。
藏族的飲食禁忌如下;
1、各種肉食禁忌大有講究
在食肉方面,藏族禁忌較多。一般人只吃牛羊肉,而絕不吃馬、驢、騾、狗肉,有的人連雞肉、豬肉和雞蛋也不食用。
魚、蝦、蛇、鱔以及海鮮類食品,除部分城鎮(zhèn)居民(大多為青年)少量食用外,廣大農(nóng)區(qū)和特區(qū)的群眾一般不食。
兔子肉部分地方可食,但孕婦不得食用,據(jù)說違禁食用生下的孩子會成豁嘴。
即使是吃牛羊肉,也不能吃當天宰殺的鮮肉,必須要過一天才食。當天宰殺的肉稱為“寧夏”,人們認為牲畜雖已宰殺,但其靈魂尚存,必須過一天后靈魂才會離開軀體。
對鳥類、山雞藏族從不捕食,尤其如“拉恰貢姆”這樣的雪山雞藏族人視之為神鳥,忌諱捕獵。
2、禁食魚肉 大有講究
忌食魚肉的情況較為復雜,忌食與否與地域密切相關。
行路遇到寺院、嘛呢堆、佛塔等宗教設施,必須從左往右繞行;不得跨越法器、火盆;經(jīng)筒、經(jīng)輪不得逆轉;睡覺時,腳不能對著神龕佛像。
朝拜藏傳佛教寺院的注意事項包括:在去朝拜前,不可食用蔥蒜,進入寺院佛殿時需摘掉帽子墨鏡,不得將刀槍等武器帶入寺院,不得在寺院內(nèi)大聲喧嘩,禁止在寺院內(nèi)指指點點,忌摸寺院內(nèi)的各種佛像、經(jīng)書、法器,不能用食指指點佛像,應五指并攏,掌心向上,以示崇敬,到寺院朝拜只能上午去,不得下午去朝拜等。
藏傳佛教信徒在給活佛、高僧大德、上師磕完頭之后,都會躬身走到活佛身前,讓其摩頂賜福。這是因為信徒相信,活佛的手都有巨大的加持力,摩頂之后可以驅(qū)邪除病、消災避難,逢兇化吉,萬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