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服用一種藥是會出現耐藥性,當然可以出現低血壓,頭痛、血管性水腫等。那么,擴血管藥物對老人的副作用是什么呢?
我舅有血管上面的病,一年到頭都在吃一種擴充血管的藥物,上次和我媽看大舅回來,我媽就很擔心大舅的身體,長期吃那種藥,效果不是很明顯不說,肯定會有什么副作用的,該怎么辦呢?最近小編接到網友的提問。那么,擴血管藥物對老人的副作用是什么呢?小編今天就來介紹一下這方面的知識。
長期服用一種藥是會出現耐藥性,當然可以出現低血壓,頭痛、血管性水腫等。最厲害的反應是過敏,當然幾率非常非常小??梢匀ブ嗅t(yī)那看一下,采用中醫(yī)治療,無毒副作用,結果一段時間治療,就能起到治療的作用的。平時也要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最主要的,就是要加強鍛煉,增強抵抗力。
接下來再看一下擴血管藥物對老人的副作用。
一、利尿劑
通過其利尿和利鈉作用減少循環(huán)血容量、并通過減少血管壁中鈉離子的含量降低血管張力。利尿劑廣泛用于心力衰竭和高血壓的治療,并在這些疾病的治療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由于對這一類藥物不良反應認識的普及,通過合理的合并用藥,大大減少了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常見不良反應包括:
(一)電解質紊亂(低鉀、低鈉、低氯、低鈣、低鎂):
是伴隨著利尿劑的利尿作用的常見副作用,在大劑量、長療程、應用襻利尿劑的情況下尤其容易發(fā)生,且低鉀和低鈉血癥最常見。低鉀血癥可以引起乏力、心律失常、腸蠕動紊亂(甚至腸麻痹)、洋地黃過量;低鈉血癥引起倦怠、嗜睡、煩躁甚至昏迷;低鈣血癥引起心律失常、肌肉痙攣、抽搐等;低鎂血癥引起心律失常。臨床上通過下列方法避免或減少利尿劑引起的電解質紊亂。
1.補充電解質:為了避免電解質紊亂的發(fā)生,臨床上最常用的方法是適當補充。口服或靜脈補鉀是最常采用的方法。為避免口服補鉀藥物對胃的刺激,常采用緩釋鉀口服。根據利尿的程度決定補鉀的劑量,在補充過程中應注意復查電解質。在應用利尿劑時對其它的電解質并非常規(guī)補充,但在以下情況下必須予以補充:生化測定時發(fā)現存在低鈉、低鎂或低鈣血癥;洋地黃過量時一般常規(guī)補鎂;出現身體某部位的肌肉抽搐考慮存在低鈣血癥時。
以往認為小劑量的噻嗪類利尿劑如氫氯噻嗪12.5mg、或吲噠帕胺2.5mg不會引起低鉀血癥,但實踐證明,在老年、進食不佳時,同時少量補鉀是明智的做法。
2.與保鉀利尿劑或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合用:小劑量的噻嗪類利尿劑(12.5~25mg)與保鉀利尿劑或ACEI合用時一般可以不要額外補鉀,但由于個體差異較大,故在用藥早期應注意復查血鉀。相反,大劑量利尿劑尤其是襻利尿劑與上述藥物合用時,應根據情況減少補鉀的劑量,并注意復查電解質。
(二)體位性低血壓或血壓下降:利尿劑引起血壓的變化常見于老年人、血容量不足、同時應用擴血管藥物或大劑量靜脈應用襻利尿劑的情況下。在心力衰竭患者應用利尿劑情況下加用ACEI時,為避免首劑低血壓的發(fā)生,需要從小劑量開始,必要時在停用利尿劑1~2天后加用ACEI。
(三)血尿酸升高、痛風:是大劑量長期應用利尿劑的不良反應。在心力衰竭患者比較常見。應定期測定血尿酸水平,必要時加用降尿酸藥物如別嘌呤醇。
(四)糖耐量減低:也是大劑量長期應用利尿劑的不良反應。應盡量減少用藥劑量以避免之,對于劑量不能降低的患者,應注意適當減輕體重、增加活動量。
(五)脂質代謝紊亂:為大劑量長期應用利尿劑的不良反應。表現為甘油三酯和膽固醇升高,必要時采用調脂藥物治療。
(六)氮質血癥:常見于藥物引起循環(huán)血容量不足的情況下,如大劑量使用利尿劑、或與其它擴血管藥物合用時。在心力衰竭患者,與利尿劑有關的氮質血癥比較常見,治療的方法包括適當減少利尿劑或ACEI的劑量,必要時適當擴容。
在現代高血壓治療中,利尿劑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均推薦采用小劑量的噻嗪類,主要是氫氯噻嗪6.25~25mg/d,在這種劑量下較少引起電解質紊亂,很少引起明顯的代謝異常。襻利尿劑僅用于高血壓伴腎功能不全的患者。
在心力衰竭治療中,利尿劑是緩解患者癥狀的最有效藥物之一。隨著利尿劑作用的發(fā)揮,尿量的增加,應注意補充電解質,在靜脈用藥治療急性心力衰竭時尤其應注意。對于慢性心力衰竭,常與ACEI合用,對重度心力衰竭患者,目前還推薦使用小劑量的安體舒通,因此,應注意復查血鉀,根據情況適當補鉀。
二、腎上腺素能受體阻滯劑
通過對腎上腺素能受體的阻斷,抑制交感神經系統(tǒng)對機體的作用。包括β受體阻滯劑和α受體阻滯劑。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tǒng)或交感神經節(jié)的這類藥物如利血平、胍乙啶、可樂寧等由于其副作用較大目前臨床已經很少使用。
三、β受體阻滯劑
在國內用于臨床的主要有非選擇性的β受體阻滯劑如普萘洛爾、卡維地洛;和選擇性β受體阻滯劑如阿替洛爾、美托洛爾和比索洛爾。常見的不良反應包括:
1、 體位性低血壓:β受體阻滯劑降低交感神經張力減少心輸出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并抑制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具有良好的降血壓作用,為一線的降血壓藥物。因此,體位性低血壓也比較常見,尤其在老年患者、劑量比較大時,為避免其發(fā)生,應囑患者在體位變化時動作應緩慢,必要時減少用藥劑量。
2、 支氣管痙攣:為藥物對β2受體阻滯作用所致。因此,一般來說禁用于患支氣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患者。而對于一些肺部疾病較輕,而同時具有β受體阻滯劑治療強烈適應癥(如慢性左心室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時,可以考慮小劑量試用對β1受體選擇性較高的藥物如比索洛爾,用藥后應密切觀察患者癥狀,如無不適,可以進行長期用藥
。必須提出的是,這種對β1受體的相對高選擇性是相對的,在使用劑量較大時,仍然可以表現出對β2受體的阻斷作用。
3、 加重外周循環(huán)性疾?。簽樗幬飳Ζ?受體阻滯,導致外周血管收縮,在原來患有閉塞性外周血管病的患者,可以使肢端蒼白、疼痛、間歇性跛行癥狀加重。因此對這類患者,也禁用或慎用(見2、支氣管痙攣)β受體阻滯劑。
4、 心動過緩、傳導阻滯:為藥物對β1受體的阻斷,對心臟的負性頻率和負性傳導作用所致。對于β受體阻滯劑引起的心動過緩,以往整個醫(yī)界過于敏感。實際上近年來認為,β受體阻滯劑引起心動過緩是藥物發(fā)揮作用的表現形式,應根據心室率的下降來決定β受體阻滯劑的用藥劑量。用藥后患者在白天清醒安靜時心室率維持在50~60次/分是臨床上理想的治療目標。在患者心率較慢時,必要時可以進行Holter檢查,如果不存在RR長間歇(指大于2秒的長間歇)且心室率在7萬次/24小時以上,可以考慮繼續(xù)原劑量維持用藥;如果用藥后出現明顯的竇房阻滯或竇性停搏,應考慮停用或減量β受體阻滯劑。使用β受體阻滯劑后如出現II度或II度以上的房室傳導阻滯,應停用或減量β受體阻滯劑。
5、 心力衰竭加重:β受體阻滯劑已經成為心力衰竭標準用藥。在國內外的治療指南中,明確提出,對所有沒有β受體阻滯劑應用禁忌癥、心功能II、III級的心力衰竭患者,應常規(guī)使用β受體阻滯劑。但β受體阻滯劑具有潛在的加重心力衰竭癥狀的作用,主要是由于藥物的負性肌力作用對心肌收縮力抑制,使心輸出量進一步下降,腎血流量下降導致水鈉潴留加重所致。主要表現在開始使用β受體阻滯劑后的1~2月之內,這是導致β受體阻滯劑在心力衰竭患者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人們對在心力衰竭使用β受體阻滯劑的主要擔憂所在。
相信大家現在對擴血管藥物對老人的副作用有所了解了吧。更多老人疾病安全小知識,請關注佰佰安全網,小編帶你了解哪些藥品是老年人家中常備的相關生活安全知識。
責任編輯:王小麗
2021.01.31 11:23:50
2021.01.08 22:19:40
2021.01.08 19:16:57
2021.01.08 00:21:44
2021.01.04 10:09:16
2020.11.23 09:07:49
07/17如何安全避孕?
07/17地鐵中常見不文明乘車行為有哪些?
07/13老人走失后如何尋找
04/10網絡安全防范措施與應用
04/18物業(yè)安全管理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07/16患病老人有哪些特點和護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