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美國加州洛杉磯高等法院的一紙判決:星巴克有義務提醒消費者咖啡可能致癌。新聞不假,但“致癌”、“丑聞”等字眼過于夸張。
警惕!X種生活習慣容易致癌
警惕!X種身邊常用物致癌
猝不及防!這些飲食方式極易致癌
……
此類標題會時不時地出現(xiàn)在你的朋友圈,這些典型的“養(yǎng)生系”消息,不一定全是假的,但聳人聽聞的標題往往會誤導讀者。如果在這樣的標題中,再加上一個具體的品牌,影響就更廣泛了。
過去幾天,你一定在朋友圈里、或者網(wǎng)站上看到過類似這樣的標題:
星巴克驚曝致癌丑聞……
咖啡可能致癌!
星巴克最大“丑聞”,咖啡可能致癌
這些新聞突然傳遍網(wǎng)絡,是因為3月29日美國加州洛杉磯高等法院的一紙判決:星巴克有義務提醒消費者咖啡可能致癌。
▲資料圖(來源:視覺中國)
新聞不假,但“致癌”、“丑聞”等字眼過于夸張。有趣的事,這樣的標題大多是中文。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人每天僅消費約2300萬杯咖啡。而在每天消費掉4億杯咖啡的美國,星巴克目前還沒有對此判決予以單獨回應,但這則新聞在中國誤傳后,星巴克中國就站出來快速回應:關于該項在美國加州的法律訴訟,可參考全美咖啡行業(yè)協(xié)會相關公告。
到底是怎樣的判決讓大家誤解為“星巴克咖啡致癌”?咖啡到底是否致癌?每經(jīng)小編為你道出其中的原委。
加州法院:星巴克須提醒消費者咖啡可能致癌
這件事最早要追溯到1986年。這一年的11月,加利福尼亞州通過《1986年飲品安全的和毒性執(zhí)行法案》(以下簡稱“65提案”)。“65提案”要求,如果商品中含有致癌、致先天缺陷、以及其他生殖危害的化學元素,商家必須做出提醒。
▲1986提案(圖片來源:加州環(huán)境健康危害評估辦公室)
此外,“65提案”還明確列出了相關元素的清單,這份清單發(fā)布于1987年,并且不斷更新,目前,已包含了約900種化學元素。
▲“65提案”要求須提醒的化學元素最新清單
而星巴克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就是因為違反了該法案。3月29日,洛杉磯高等法院判決稱:星巴克沒有按照“65提案”提醒消費者咖啡中含有致癌物質(zhì)。
此外,法院判決還稱,星巴克也沒能提供足夠證據(jù)證明,其咖啡中的致癌物質(zhì)含量低于明顯的危險水平。
事實上,這次被起訴的并不只是星巴克,還有約90家咖啡零售商。而且,這場官司已經(jīng)打了8年了。
2010年,一家名叫“有毒物質(zhì)教育與研究委員會”的非營利機構起訴稱,星巴克沒有履行相關法律提醒警示義務,導致加州消費者遭受相關風險,應賠償每個加州人2500美元。要知道,加州目前有近4000萬人口。
不過,每經(jīng)小編并沒有找到“有毒物質(zhì)教育與研究委員會”的官方網(wǎng)站,但是,“有毒物質(zhì)教育與研究委員會”聘請的律師Metzger法務集團公司在其官網(wǎng)上表示,從2002年開始,Metzger就開始代表“有毒物質(zhì)教育與研究委員會”,起訴相關企業(yè)違反“65提案”,要求它們提醒消費者相關食品中含有致癌物質(zhì)。這些企業(yè)包括麥當勞和漢堡王等連鎖快餐。最終,加州的這些快餐連鎖店開始提醒消費者,其出售的法式炸薯條中含有致癌物質(zhì)。
▲圖片來源:攝圖網(wǎng)(圖文無關)
此外,“有毒物質(zhì)教育與研究委員會”還起訴過711便利店、全食超市等企業(yè)。2017年10月,711便利店表示將支付90萬美元罰款,并張貼相關警示標志。
“有毒物質(zhì)教育與研究委員會”認為,不論是快餐連鎖店賣的炸薯條,還是星巴克的咖啡,都含有共同的致癌物質(zhì)——丙烯酰胺。
爭議的焦點:丙烯酰胺
“65提案”中的有害元素清單顯示,1990年1月,丙烯酰胺就被列為致癌物質(zhì)。
▲“65提案”有害元素清單
但目前在專業(yè)領域,對丙烯酰胺到底有多大的致癌風險,依然有較大爭議。
1994年,丙烯酰胺被國際癌癥研究中心列為2A類致癌物,即對人類具有潛在致癌性。
2002年,瑞典國家食品部和斯德哥爾摩大學的研究人員共同宣布,他們發(fā)現(xiàn)在多種食物的高溫烹飪過程中,會產(chǎn)生丙烯酰胺這種有毒致癌物質(zhì)。尤其是在炸薯條中,其致癌程度最高,此外,在谷類、面包、咖啡中,丙烯酰胺的含量也較高。
這份研究報告發(fā)布后,全球非常關心,因為這些是大家的日常食品。于是,2002年6月,聯(lián)合國糧食和農(nóng)業(yè)組織,與世界衛(wèi)生組織在瑞士日內(nèi)瓦舉行了一場會議。
會議報告結論指出:老鼠實驗顯示,丙烯酰胺確實有致癌性,但是對人類來說,食品中這種致癌物質(zhì)含量的相關信息尚不完整。
為了研究人類食品中的丙烯酰胺,聯(lián)合國糧農(nóng)組織與世界衛(wèi)生組織建立了長期的合作機制,并由食品安全和應用營養(yǎng)聯(lián)合研究所(JIFSAN)負責,分享有關數(shù)據(jù)和研究成果。
除了國際組織,各國也在不斷研究和評估的丙烯酰胺致癌問題。
2004年,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的食品安全和營養(yǎng)中心研究的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平均含丙烯酰胺最多的食品包括:法式炸土豆、早餐麥片、薯條、曲奇餅、煮咖啡、烤面包等等。
▲含丙烯酰胺最多的20種食品(來源: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研究報告)
2015年,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公布了自己的第一份《食品中丙烯酰胺的風險評估》報告。報告稱,目前證據(jù)表明,人類食譜中含有的丙烯酰胺所帶來的致癌風險非常有限,而且不確定。
同樣,我國相關部門一直在關注丙烯酰胺。例如,2014年7月,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總局網(wǎng)站稱,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分別利用第3和第4次中國總膳食研究(2000和2007年)的樣品進行丙烯酰胺污染水平和膳食暴露量研究,并評估其不同的食物來源。
在12類食物中薯類及其制品(均數(shù)31.0微克/千克)和蔬菜及其制品(均數(shù)22.3微克/千克)中丙烯酰胺污染水平排在第2和第3位。我國居民一般人群平均每日從膳食中攝入丙烯酰胺為每公斤體重0.28微克,高消費人群的攝入量為0.49微克,低于JECFA評估的一般人群的攝入水平。經(jīng)評估,我國居民2000年和2007年膳食丙烯酰胺的暴露限值(MOE)為:一般消費人群分別為621和1069,高端消費人群為367和633(低于JECFA評估的一般消費人群的暴露限值為310和180,高端消費人群為78和45 ,暴露限值越小風險越高),但我國居民膳食中丙烯酰胺的健康影響值得關注。
兩年前,咖啡已被WHO剔出“致癌名單”
回到3月29日洛杉磯法院的判決。判決的新聞從國外傳到中國之后,似乎有些變味,“星巴克咖啡致癌”的標題傳遍網(wǎng)絡。于是,31日晚間,星巴克中國向國內(nèi)多家媒體回應稱,對于法院的裁決,全美咖啡行業(yè)協(xié)會已發(fā)公告。
事實上,在美國,星巴克并沒有單獨回應此次判決。但在判決之后,全美咖啡行業(yè)協(xié)會(NCA)發(fā)布了一份公告。
公告稱,整個咖啡行業(yè)目前正在考慮各項應對措施,包括提出上訴及采取進一步的法律行動。
此外,全美咖啡行業(yè)協(xié)會的主席及首席執(zhí)行官威廉莫瑞表示:“咖啡早已被證明是對健康有益的飲品。此次法律訴訟產(chǎn)生了一個可笑的結果,這項第65號判決使消費者倍感困惑,并且也無益于公眾對健康的認知?!?
▲圖片來源:攝圖網(wǎng)
雖然咖啡中的確含有丙烯酰胺,但是否意味著喝咖啡一定致癌?
2016年1月,世界衛(wèi)生組織旗下的國家癌癥研究機構(IARC)表示,在進行了1000項研究之后發(fā)現(xiàn),咖啡和癌癥之前并沒有關聯(lián)性。決定將咖啡從致癌食品名單中剔除。此前,咖啡已經(jīng)在這份名單中待了25年。
佰佰安全網(wǎng)提醒:接二連三的食品藥品安全問題被曝光在公眾的視野內(nèi),所以,為了自己和親人的身體健康,請多來佰佰安全網(wǎng)學習一些食藥安全知識,掌握對食品好壞的甄別和篩選。請看以下佰佰安全網(wǎng)為您帶來的安全科普知識,希望對您的生活有所幫助。
責任編輯:聶思凡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