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袜足j国产在线视频456|亚洲精品白浆高清久久久久久|亚洲熟妇无码专区|丝袜国产污视频在线播放

  • 購物 手機

    九十條你需要知道的地震知識

    2019-05-07 11:02:16 來源: 中國地震災害防御中心 2843人閱讀
    導語:

    地震是地球表層的震動。根據(jù)震動性質(zhì)的不同可將地震分為三類:天然地震是指自然界發(fā)生的地震現(xiàn)象;人工地震是指由爆破、核試驗等人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動

    1.什么是地震?

    答:廣義地說,地震是地球表層的震動。根據(jù)震動性質(zhì)的不同可將地震分為三類:天然地震是指自然界發(fā)生的地震現(xiàn)象;人工地震是指由爆破、核試驗等人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動;脈動地震是由于大氣活動、海浪沖擊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層的經(jīng)常性微動。狹義而言,人們平時所說的地震是指能夠形成災害的天然地震。

    2.天然地震有幾種類型?

    答:天然地震按成因不同主要有三種類型。構造地震,即由地下深處巖層錯動、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火山地震,即由火山作用引起的地震。陷落地震,即由地層陷落引起的地震。

    3.構造地震是怎樣發(fā)生的?

    答:我們通常所說的地震是指構造地震。地球是一個多層球體,最外層的地殼相當薄,平均厚度約33千米,它與地幔的最上層共同形成了厚約100千米的巖石圈。在構造力的作用下,當巖石圈某處巖層突然發(fā)生破裂、錯動時,便會把長期積累起來的能量在瞬間急劇釋放出來,巨大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由該處向四面八方傳播出去,直到地球表面,引起地表震動,便形成了地震。

    4.什么是斷層,它與地震有關嗎?

    答:斷層是地下巖層沿一個破裂面或破裂帶兩側發(fā)生相對位錯的現(xiàn)象。地震往往是由斷層活動引起的,是斷層活動的一種表現(xiàn),所以地震與斷層的關系十分密切。

    5.全球每年發(fā)生多少次地震?

    答:地球上每年發(fā)生約500萬次地震。不過,人們大多感覺不到。真正能對人類造成嚴重危害的地震,全世界每年有一二十次。造成特別嚴重災害的地震,每年有一兩次。

    6.什么是地震波,它有哪些類型?

    答:地震發(fā)生時,地下巖層斷裂錯位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激發(fā)出一種向四周傳播的彈性波,這就是地震波。

    地震波主要分為體波和面波。體波可以在三維空間中向任何方向傳播,又可分為縱波和橫波。面波傳播速度小于橫波。

    7.什么是震中距,如何劃分地震的遠近?

    答:從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點的距離叫做震中距。對于觀察點而言,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的地震稱為遠震,震中距在100千米至1000千米的稱為近震,震中距在100千米以內(nèi)的稱為地方震。

    8.什么是震源深度?

    答:從震源到地面的距離叫做震源深度。震源深度在60千米以內(nèi)的地震為淺源地震,震源深度超過300千米的地震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為60千米至300千米的地震為中源地震。同樣強度的地震,震源越淺,所造成的破壞越嚴重。

    9.什么是震級,它是怎樣測定的?

    答:震級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一把“尺子”,它與震源釋放出來的彈性波能量有關。震級越高,表明震源釋放的能量越大;震級相差一級,能量相差30多倍。

    震級通常是通過地震儀記錄到的地面運動的振動幅度來測定的,由于地震波傳播路徑、地震臺臺址條件等差異,不同臺站所測定的震級不盡相同,所以常常取各臺站的平均值作為一次地震的震級。

    地震發(fā)生時,距震中較近的臺站常因儀器記錄振幅“出格”而難以確定震級,此時就必須借助更遠的臺站來測定。所以,地震過后一段時間會對震級進行修訂。

    10.地震按震級大小可分為幾類?

    答:地震按震級大小可分為:弱震,震級小于3級。如果震源不是很淺,這種地震人們一般不易覺察。有感地震,震級大于或等于3級、小于或等于4.5級。這種地震人們能夠感覺到,但一般不會造成破壞。

    中強震,震級大于4.5級、小于6級,屬于可造成損壞或破壞的地震,但破壞程度還與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種因素有關。強震,震級大于或等于6級,是能造成嚴重破壞的地震。其中,震級大于或等于8級的地震又稱為巨大地震。

    11.什么是地震烈度,它與震級有什么不同?

    答: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影響和破壞程度的一把“尺子”,簡稱烈度。烈度與震級不同,震級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與地震釋放的能量多少有關,而烈度則反映的是地震的后果,一次地震后不同地點的烈度也會不同。

    12.地震烈度是怎樣評定的?

    答:地震烈度是由人的感覺、器物和房屋被破壞的程度及地表被破壞的程度等進行綜合評定的,反映的是一定地域范圍內(nèi)地震破壞程度的平均水平。

    13.我國評定地震烈度的技術標準是什么?

    答:我國評定地震烈度的技術標準是《中國地震烈度表(1980)》,它將烈度劃分為十二個等級。一度至五度以地面上人的感覺為主。六度至十度以房屋震害為主,人的感覺僅供參考。十一度、十二度以房屋破壞和地表破壞現(xiàn)象為主。按照該評定標準,烈度為三度至五度時人們有感,六度以上有破壞,九度至十度破壞嚴重,十一度以上為毀滅性破壞。

    14.什么是烈度分布圖,什么是烈度異常區(qū)?

    答:烈度分布圖又叫等震線圖。震后調(diào)查結束后,將各烈度評定點的結果標示在適當比例尺的地圖上,然后由高到低把烈度相同點的外包線(即等震線)勾畫出來,便構成了地震烈度分布圖。

    震中區(qū)的烈度稱為震中烈度。一般而言,震中區(qū)烈度最高,隨著震中距加大,烈度逐漸降低。但是也存在局部地區(qū)的烈度高于或低于周邊烈度的情況,如果這種烈度異常點連片出現(xiàn),則可劃分出一個局部的烈度異常區(qū)。

    15.震源深度對震中烈度有影響嗎?

    答:震源深度對地震的破壞程度影響很大。同樣大小的地震,震源越淺,造成的破壞越嚴重。

    據(jù)統(tǒng)計,當震源深度從20千米減少到10千米,或從10千米減少到5千米時,震中烈度均可提高1度。這常常是有些地震震級并不太高,但破壞較嚴重的原因之一。

    16.什么是地震帶,世界上有幾個主要地震帶?

    答:地震帶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帶。在地震帶內(nèi),地震分布密集。在地震帶外,地震分布零散。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帶,即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歐亞地震帶和海嶺地震帶。

    17.什么是板塊構造,它與地震活動有關嗎?

    答:地球最上層包括地殼在內(nèi)的約100千米范圍的巖石圈并不完整,像是打碎了仍然連在一起的雞蛋殼,這些大小不等、拼接在一起的巖石層稱為板塊,它們各自在上地幔內(nèi)的軟流層上“漂浮”、運移,有的板塊會俯沖到地幔內(nèi)數(shù)百千米深的地方。

    據(jù)統(tǒng)計,全球有約85%的地震發(fā)生在板塊邊界上,僅有約15%的地震與板塊邊界的關系不那么明顯。這就說明,板塊運動過程中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重要原因。

    18.什么是板緣地震,什么是板內(nèi)地震?

    答:發(fā)生在板塊邊界上的地震叫板緣地震,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上絕大多數(shù)地震屬于此類。發(fā)生在板塊內(nèi)部的地震叫板內(nèi)地震,如歐亞大陸內(nèi)部的地震多屬此類。

    19.什么是地震活動的周期性?

    答:通過對歷史地震和現(xiàn)今地震大量資料的統(tǒng)計顯示,地震活動在時間上的分布是不均勻的。一段時間發(fā)生地震較多,震級較大,稱為地震活躍期。另一段時間發(fā)生地震較少,震級較小,稱為地震活動平靜期。這就是地震活動的周期性。

    20.什么是地震序列?

    答:一次中強以上地震的前后,在震源區(qū)及其附近,往往有一系列地震相繼發(fā)生,這些成因上有聯(lián)系的地震就構成了一個地震序列。

    由于強震發(fā)生后,往往還會有較大的余震,甚至發(fā)生更強烈的地震,所以震后還須防備強余震的襲擊。

    21.什么是主震余震型地震?答:主震余震型地震的特點是:主震非常突出,余震十分豐富。最大地震所釋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0%以上。主震震級和最大余震震級相差0.7級至2.4級。

    22.什么是震群型地震?

    答:有兩個以上大小相近的主震,余震十分豐富。主要能量通過多次震級相近的地震釋放,最大地震所釋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0%以下。主震震級和最大余震震級相差0.7級以下。

    23.什么是孤立型地震?

    答:有突出的主震,余震次數(shù)少、強度低。主震所釋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9.9%以上。主震震級和最大余震震級相差2.4級以上。

    我國的地震

    24.為什么我國是多地震的國家?

    答:我國位于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之間,有些地區(qū)本身就是這兩個地震帶的組成部分。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的擠壓作用影響,我國地質(zhì)構造復雜,地震活動的范圍廣、強度大、頻率高。在全球大陸地區(qū)的大地震中,約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發(fā)生在我國。

    25.我國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答:我國地震主要分布在5個地區(qū)的23條地震帶上,這5個地區(qū)是:臺灣省及其附近海域;西南地區(qū);西部地區(qū),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及新疆天山南北麓;華北地區(qū),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至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東南沿海地區(qū),如廣東、福建等地。

    26.什么是南北地震帶?

    答:從我國的寧夏,經(jīng)甘肅東部、四川中西部直至云南,有一條縱貫中國大陸、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地震密集帶,歷史上曾多次發(fā)生強烈地震,被稱為中國南北地震帶。

    27.我國地震災害為什么嚴重?

    答:我國地震頻繁、強度大且絕大多是發(fā)生在大陸地區(qū)的淺源地震。我國許多人口稠密地區(qū)都處于地震的多發(fā)地區(qū),約有一半城市處于地震多發(fā)區(qū)或強震波及區(qū)。

    地震的次生災害有哪些

    28.什么是地震直接災害?

    答:地震直接災害是指由地震的原生現(xiàn)象,如地震斷層錯動,大范圍地面傾斜、升降和變形及地震波引起的地面震動等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包括建筑物和構筑物的破壞或倒塌、地面破壞、山體等自然物的破壞、水體的振蕩、地光燒傷人畜等。

    29.什么是地震次生災害?

    答:打破了自然界原有的平衡狀態(tài)或社會正常秩序的地震災害,被稱為地震次生災害。

    30.地震火災是怎樣引起的?

    答:地震火災多是因房屋倒塌后火源失控引起的。由于震后消防系統(tǒng)受損,社會秩序混亂,火勢不易得到有效控制,往往釀成大災。

    例如,1923年9月1日的日本關東地震發(fā)生在中午人們做飯之時,震后立即引燃大火。震裂的煤氣管道和油庫開裂溢出大量燃油,助長了火勢蔓延。由于消防設施癱瘓,大火燒了數(shù)天之久,燒毀房屋44萬多座,造成10多萬人死于地震火災。

    31.地震水災是怎樣造成的?

    答:地震引起水庫、江湖決堤或由于山體崩塌堵塞河道造成水體溢出,都可能造成地震水災。

    32.為什么震后容易流行疫???

    答:強烈地震發(fā)生后,災區(qū)水源、供水系統(tǒng)等遭到破壞或受到污染,災區(qū)生活環(huán)境嚴重惡化,故極易造成疫病流行。社會條件的優(yōu)劣與災后疫病是否流行,關系極為密切。

    例如,1556年1月23日中國陜西省華縣發(fā)生8級地震,史載死亡人數(shù)“奏報有名者”達83萬之眾。實則直接死于地震的只有十數(shù)萬人,其余70余萬人均死于瘟疫和饑荒。

    33.地震海嘯是怎樣形成的,它對我國有危害嗎?

    答:海嘯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除了地震以外,海底火山爆發(fā)或海底塌陷、滑坡等也能引起海嘯。

    由深海地震引起的海嘯稱為地震海嘯。海嘯形成后,大約以每小時數(shù)百千米的速度向四周海域傳播,一旦進入大陸架,由于海水深度急劇變淺,使波浪高度驟然增加,有時可達二三十米,從而會對沿海地區(qū)造成嚴重災難。

    34.你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嗎?

    答:我國政府非常重視防震減災工作,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于1997年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并于1998年3月1日起施行。

    這部法律是我國關于防震減災工作的第一部法律,它是我國幾十年來防震減災工作經(jīng)驗的高度概括。這部法律標志著我國防震減災工作進入了法制化的新階段。

    35.什么是地震預報?

    答:地震預報是在破壞性地震發(fā)生前作出預報,使人們可以防備。地震發(fā)生的時間、地點、震級是地震預報的三要素。

    36.地震能預報嗎?

    答:地震預報是世界公認的科學難題,在國內(nèi)外都處于探索階段。

    實踐表明,目前所觀測到的各種可能與地震有關的現(xiàn)象,都呈現(xiàn)出極大的不確定性。所作出的預報,特別是短臨預報,主要是經(jīng)驗性的。

    37.地震預報應當由誰發(fā)布?

    答:全國性的地震長期預報和地震中期預報,由國務院發(fā)布。

    38.什么是地震前兆?

    答:地震前自然界出現(xiàn)的可能與地震孕育、發(fā)生有關的各種征兆稱為地震前兆。地震前兆大體有兩類:微觀前兆,指人須用儀器才能測量到的震前變化。宏觀前兆,指人的感官能覺察到的地震前兆。

    39.地震微觀前兆是怎樣觀測的?

    答:觀測小地震的活動要使用地震儀。觀測其他地震微觀前兆則須使用前兆觀測儀器。觀測和記錄地磁場變化的有磁變儀、核旋儀、地磁經(jīng)緯儀等。觀測地電、地應力、重力、水氡、水位、水質(zhì)成分及其他微觀前兆現(xiàn)象,也都有相應的儀器。

    40.你知道《地震監(jiān)測設施和地震觀測環(huán)境保護條例》嗎?

    答:這個條例是1994年由國務院頒布的,其目的是為了保證各類地震觀測儀器正常工作,以取得可靠數(shù)據(jù),每個公民都應自覺貫徹這個條例。

    41.震前地下水為何會有異常變化?

    答:地震前地下巖層受力變形時,埋藏在含水巖層里的地下水的狀況也會跟著改變。這些變化都有可能通過井水、泉水等反映出來。

    42.震前地下水有哪些異常變化?

    答:水位和水量的反常變化、水質(zhì)的變化、水溫的變化、其他變化,如翻花冒泡、噴氣發(fā)響、井壁變形等。

    43.地下水異常一定與地震有關?

    答:不一定。由于地下水很容易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所以它的異常變化并非一定與地震有關。

    44.動物行為異常有哪些表現(xiàn)?

    答:多次震例表明,動物是觀察地震前兆的“活儀器”,它們往往在震前出現(xiàn)各種反常行為,向人們預示災難的臨近。最常見的動物異?,F(xiàn)象有:驚恐反應、抑制型異常、生活習性變化。

    45.動物行為異常必是地震前兆?

    答:不一定。引起動物行為異常的原因有很多,如天氣變化、環(huán)境污染、飼養(yǎng)不當及動物生病、懷孕等。因此,動物行為異常不一定就是地震前兆。

    46.什么是地聲,它有什么特點?

    答:地震發(fā)生前,往往有聲響從地下深處傳出,這就是地聲。

    地聲與人們熟悉的聲音不同且多種多樣。有時像列車從地下奔馳而來,有時像采石放連珠炮,有時像機器的轟鳴聲,有時像狂風呼嘯,有時像石頭相互摩擦。

    47.地光有什么特點?

    答:地光是臨震前的一種宏觀現(xiàn)象,一般出現(xiàn)在臨震前或震時,也有在震前數(shù)小時或更早的時間出現(xiàn)的情況。

    地光的顏色分為紅色、黃色、藍色、白色等。地光形狀各異,分為帶狀光、片形光、球狀光、柱狀光、火樣光等。地光出現(xiàn)的時間一般很短,所以不易觀測。

    房屋怎樣建設

    才能更好地避震

    48.為何說“建筑大計,抗震第一”?

    答:據(jù)統(tǒng)計,世界上130次巨大的地震災害中,90%至95%的傷亡是由建筑物倒塌造成的。居民住房、單位辦公樓、學校校舍、工廠廠房及水、電、氣、通信等生命線工程的抗震程度決定著震災損失的大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中明確規(guī)定,建設工程必須按照抗震設防要求和防震設計規(guī)范進行抗震設計,并按照抗震設計施工。

    49.地震為什么會造成房屋破壞?

    答:地震時造成房屋破壞的“元兇”是地震力。這是一種慣性力,地震時地震波引起地面震動,產(chǎn)生的地震力會作用于建筑物。如果房屋承受不住,輕則損壞,重則倒塌。

    50.影響震時房屋破壞程度的因素是什么?

    答:首先與地震本身有關,地震越強,震中距越小,震源深度越淺,房屋遭到破壞就越嚴重。其次是房屋本身的質(zhì)量,包括其結構是否合理、施工質(zhì)量是否到位等。再其次是房屋所在地的場地條件,包括場地土質(zhì)的堅硬程度、覆蓋層的深度等。同時,局部地形也會對震時房屋破壞程度造成影響。

    51.什么樣的場地不適合建房?

    答:選擇建筑場地,須考慮房屋所在地段地下比較深的土層組成情況、地基土壤的軟硬、地形和地下水的深淺等??拐疠^差的場地主要有:活動斷層及其附近地區(qū)。飽含水的松砂層、軟弱的淤泥層、松軟的人工填土層。古河道、舊池塘和河灘地。容易產(chǎn)生開裂、沉陷、滑移的陡坡、河坎。細長突出的山嘴、高聳的山包或三面臨水的臺地。

    52.怎樣建房有利于抗御地震?

    答:房屋平面布置要力求與主軸對稱,并盡可能簡單。房屋重心要低,屋頂用輕質(zhì)材料,盡量不做或少做既笨重又不穩(wěn)定的裝飾性附屬物,如女兒墻、高門臉。房屋的高度和平面尺寸要有所限制,房屋之間應適當留建防震縫。房屋結構要力求勻稱,構件要聯(lián)成整體,要采取措施加大連接點的強度和韌性。墻體在交接處要咬合砌筑,承重墻上最好設置圈梁,并在橫墻上拉通。橫墻應密些,盡量少開洞,屋頂與墻體應連成整體,預制板在墻或梁上要有足夠的支撐長度。建筑材料要力求比重輕、強度大并富有韌性。保證施工質(zhì)量,土坯磚塊要錯縫咬砌,灰漿要飽滿。

    53.如何加固已建房屋?

    答:加固墻體,墻體有兩種,一種是承重墻,另一種是非承重墻。加固的方法有拆磚補縫、鋼筋拉固、附墻加固等。加固樓房或房屋頂蓋,一般采用水泥砂漿重新填實、配鋼筋加厚的方法。加固建筑物突出部位,如對煙囪、女兒墻、屋頂?shù)乃溟g、樓梯間等部位,采取適當措施設置豎向拉條,拆除不必要的附屬物。

    54.如何及時維修老舊房屋?

    答:老舊房屋要注意經(jīng)常維修保養(yǎng)。墻體如有裂縫或歪閃,要及時修理。易風化酥堿的土墻,要定期抹面。屋頂漏水應迅速修補。大雨后要馬上排除房屋周圍的積水。木梁和木柱要預防腐朽蟲蛀,如有損壞應及時檢修。

    55.城鎮(zhèn)哪些住房環(huán)境抗震較差?

    答:處于高大建筑物或其他高懸物下,如高樓、高煙囪、水塔、高大廣告牌等。處于高壓線、變壓器等危險物下,震時容易短路起火。處于危險品生產(chǎn)地或倉庫附近,震時容易引起危險品泄漏、爆炸。

    56.農(nóng)村和山區(qū)哪些住房環(huán)境抗震較差?

    答:陡峭的山崖下和不穩(wěn)定的山坡上,震時易形成山崩、滑坡。不安全的沖溝口,如平時易發(fā)生泥石流的地方。堤岸不穩(wěn)定的河邊或湖邊,震時易發(fā)生岸坡崩塌。

    57.為什么災難來臨時自救互救至關重要?

    答:多次強烈地震的救災過程表明,災民自救互救能最大限度贏得時間、挽救生命。

    58.什么是預警時間?

    答:從地震發(fā)生到房屋被破壞的時間雖然短暫,但仍可分為三個階段:地面顛動階段,一般伴有聲、光等現(xiàn)象,即出現(xiàn)預警現(xiàn)象。地面大幅度晃動階段。房屋發(fā)生倒塌階段。從地面顛動到房屋倒塌,有一定的時間差,這個時間差就叫預警時間。

    59.什么是避震空間?

    答:避震空間是指大塊倒塌體與支撐物構成的空間。比如,房屋倒塌后室內(nèi)所形成的三角空間,就屬于避震空間。

    室內(nèi)易形成避震空間的地方主要有炕沿下或結實牢固的家具附近;內(nèi)墻或承重墻的墻根和墻角;廚房、廁所、儲藏室等開間小、有管道支撐的地方。

    60.避震時須把握什么原則?

    答:地震時每個人的處境千差萬別,避震方式不會千篇一律。

    是跑出室外還是在室內(nèi)避震,要根據(jù)客觀條件而定。要行動果斷,不要猶豫不決。在公共場所要聽從指揮,不要擅自行動。記住只有保全自己,才能救助別人。

    家庭防震應該注意什么

    61.家庭應怎樣做好防震準備?

    答:對自家住房的抗震能力、室內(nèi)水電煤氣等設施的狀況、各類物品的存放條件、疏散通道是否暢通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

    處在已有地震短臨預報地區(qū)的家庭,還應準備自救必備的物品。

    62.室內(nèi)物品怎樣擺放有利于避震?

    答:室內(nèi)家具物品的擺放要防止傾倒或墜落,要有利于形成三角空間以便震時避險。要保持對外通道的暢通。處置好易燃易爆物品,以防發(fā)生次生災害。

    63.怎樣防止震時家具傾倒或墜落?

    答:把懸掛的物品拿下來或設法固定。高大家具要固定,頂上不要放重物。組合家具要連接,固定在墻上或地上。櫥柜內(nèi)重的東西放下邊,輕的東西放上邊。放有易碎品的櫥柜最好加門、加插銷。

    64.為什么臥室的防震措施最重要?

    答:地震有可能發(fā)生在人們睡覺的時候。人在睡覺時的警覺性最差,從臥室撤往室外的路線往往較長。因此,臥室的防震措施至關重要。

    65.怎樣在室內(nèi)設置避震場所?

    答:可將堅固的寫字臺、床或低矮的家具下騰空。把結實家具旁邊的內(nèi)墻角空出來。有條件的可按防震要求布置一間抗震房。

    66.為預防次生災害應處理好哪些危險物品?

    答:易燃物、易爆品、易腐蝕的化學制劑,用不著的應盡早清理掉。

    67.家中應常備哪些震后急需品?

    答:生活日用品,如水、食品、衣物、毛毯、塑料布等。常用藥品,如治療感冒的藥、治理腸胃病的藥、一般外傷用藥等。照明用品,如應急燈、手電筒、蠟燭等。身份證件等重要物品。

    上述物品應集中存放在家庭防震包或輕巧的手提箱里。

    68.睡覺時哪些物品應放在床頭?

    答:眼鏡,如果你是近視眼,這是必不可少的物品。手機,這是與他人聯(lián)系的重要工具。手電筒,黑暗中必須使用它。

    在不同的場合,我們怎樣避震

    69.震中區(qū)的人為何感到先顛后晃?

    答:地震波引起的地面震動是幾種波共同作用的結果,就人們的感受而言,分為上下顛動和水平晃動兩種形式。

    70.怎樣判斷地震的遠近與強弱?

    答:地震時震中區(qū)的人感到先顛后晃,隨著震中距離的加大,顛與晃的時間差會逐漸增加,顛與晃的強度會逐漸減弱。

    71.避震時應怎樣保護自己?

    答:趴下,使身體重心降到最低,臉朝下,不要壓住口鼻。抓住身邊牢固的物體。低頭并用手護住頭部和后頸,可用身邊的物品,如枕頭、被褥頂在頭上。閉眼,以防異物傷害。用濕毛巾捂住口鼻。

    72.家住樓房怎樣避震?

    答:室內(nèi)較安全的避震地點,如堅固的桌下或床下、低矮堅固的家具邊、開間小或有支撐物的房間、內(nèi)承重墻的墻角、震前準備的避震空間。

    73.家住平房怎樣避震?

    答:震時不要滯留在床上、不要躲在房梁下、不要躲在窗戶邊、不要破窗而逃,以免被玻璃扎傷或摔傷。

    74.在工作崗位怎樣避震?

    答:盡快躲在堅固的辦公桌下或桌旁,震后迅速有序撤離。正在工作的工人要立即關閉機器,切斷電源,迅速躲在安全處。電廠、煤氣廠、核電站等特殊工作場所應按地震應急預案的規(guī)定行動。

    75.在公共場所怎樣避震?

    答:在影劇院、體育場館,觀眾可趴在座椅旁、舞臺腳下,震后在工作人員組織下有秩序地疏散。

    正在上課的學生,應迅速在課桌下躲避,震后在教師指揮下撤離。

    76.在戶外怎樣避震?

    答:避開高大建筑物或構筑物。避開危險物、高聳的懸掛物。避開狹窄的街道、危舊房屋或危墻、雨棚、易燃易爆品倉庫等。

    77.在野外怎樣避震?

    答:不要在山腳下、陡崖邊停留。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垂直于滾石前進的方向跑。

    避開水壩、堤壩,以防發(fā)生垮壩或洪水。

    避開橋面或橋下,以防橋梁坍塌。

    78.遇到次生災害怎么辦?

    答:在室內(nèi)遇到火災應趴在地上,用濕毛巾捂住口鼻,地震停止后向安全地方轉移。

    遇到化工廠著火并有毒氣泄漏,不要朝順風的方向跑,要用濕毛巾捂住口鼻,不要使用明火。

    79.被困在室內(nèi)應如何保護自己?

    答:保持呼吸暢通,搬開可移動的雜物,設法用磚石、木棍等支撐殘垣斷壁。

    80.在廢墟中如何設法逃生?

    答:聽到人聲時敲擊鐵管、墻壁,發(fā)出求救信號。觀察四周有沒有通道或光亮,分析判斷自己所處的位置。

    試著排除障礙,開辟通道。若開辟通道費時過長、費力過大或不安全時,應立即停止。

    81.暫時不能脫險應怎樣保護自己?

    答:不要大聲哭喊,不要勉強行動。尋找食物和水,無飲用水時,可用尿液解渴。如果受傷,想辦法包扎。

    震后救人的原則

    82.震后救人的原則是什么?

    答:先救近處的人。先救容易救的人。先救青壯年。

    83.怎樣尋找被埋壓人員?

    答:先仔細傾聽有無呼救信號,也可用喊話、敲擊等方法詢問。根據(jù)現(xiàn)場情況,分析被埋壓人員所處的位置。

    84.扒挖時怎樣保證被埋人員安全?

    答:使用工具扒挖埋壓物,當接近被埋人員時,不可用利器刨挖。要特別注意不可破壞原有的支撐條件。盡早打通封閉空間,以便注入新鮮空氣。當灰塵太大時,可噴水降塵。可先將水、食品或藥物遞給被埋壓者。盡量先將被埋壓者頭部暴露出來,清除其口、鼻內(nèi)的塵土,再使其胸腹和身體其他部分露出。對于不能自行出來者,應使其盡量暴露全身再抬救出來,不可強拉硬拽。

    85.應給予被救者哪些特殊護理?

    答:蒙上雙眼,使其避免強光刺激。不可讓其突然進食過多。避免被救者情緒過于激動。對傷員就地做緊急處理。

    86.如何救治和護送傷員?

    答:仔細觀察和詢問傷員的傷情。對頸、腰部疼痛的傷員要讓其平臥在硬板上。搬運時保證其頭顱、頸部和軀體處于水平位置,以免造成脊髓損傷。

    昏迷的傷員要平臥并將其頭部后仰、偏向一側,及時清理口腔的分泌物。給傷員喝水時,一定要先從少量開始??捎靡卤弧⒗K索、門板、木棍等組合成簡易擔架搬運傷員。

    震后應該注意什么

    87.震后露宿時應注意什么?

    答:避開危樓、高壓線等危險物。選擇干燥、平坦的地方露宿,在山上露宿時,最好選擇東南坡。注意保暖。

    88.搭建防震棚要注意什么?

    答:場地要開闊。在農(nóng)村要避開危崖、陡坎、河灘,在城市要避開危樓、煙囪、水塔、高壓線。不要建在阻礙交通的道口。在防震棚中要注意管好照明燈火、爐火和電源,留好防火道。防震棚頂部不要壓磚頭、石塊或其他重物。

    89.震后哪些食品不能吃?

    答:被污水浸泡過的食品,除了密封完好的罐頭類食品外,都不能食用。死亡的畜禽、水產(chǎn)品。壓在地下已腐爛的蔬菜、水果。來源不明、無明確食品標志的食品。不能辨認的蘑菇及其他霉變食品。加工后在常溫下放置4小時以上的熟食等。

    90.災后如何解決飲水問題?

    答:首先要將潔凈的飲用水盡早運往災區(qū)。同時,要在災區(qū)尋找水源,并對當?shù)厮|(zhì)進行檢驗,確定能否飲用。對暫不適于飲用的水要進行凈化處理,水質(zhì)達標后才能讓災民飲用。


    責任編輯:周海

    • 評論
    • 評論
    以下網(wǎng)友言論不代表佰佰安全網(wǎng)觀點 發(fā)表
    為更好的為公眾說明安全知識的重要性,本站引用了部分來源于網(wǎng)絡的圖片插圖,無任何商業(yè)性目的。適用于《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第六條“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在向公眾提供的作品中適當引用已經(jīng)發(fā)表的作品”之規(guī)定。如果權利人認為受到影響,請與我方聯(lián)系,我方核實后立即刪除。

    小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