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地震形成原因
據地質學家估計,大板塊每年可以移動1-6厘米距離。這個速度雖然很小,但經過億萬年后,地球的海陸面貌就會發(fā)生巨大的變化:當兩個板塊逐漸分離時,在分離處即可出現新的凹地和海洋;大西洋和東非大裂谷就是在兩塊大板塊發(fā)生分離時形成的。當兩個大板塊碰撞擠壓時,就可出現高山、高原,喜馬拉雅山就是三千多萬年前由南面的印度板塊和北面的亞歐板塊發(fā)生碰撞擠壓而形成的。地震、火山多發(fā)生在板塊和板塊的交界地帶,因地層構造發(fā)生變化,能量迅速釋放而形成。有時還會出現另一種情況:當兩個堅硬的板塊發(fā)生碰撞時,接觸部分的巖層還沒來得及發(fā)生彎曲變形,其中有一個板塊已經深深地插入另一個板塊的底部。由于碰撞的力量很大,插入部位很深,以至把原來板塊上的老巖層一直帶到高溫地幔中,最后被熔化了。而在板塊向地殼深處插入的部位,即形成了很深的海溝。西太平洋海底的一些大海溝就是這樣形成的。
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又稱環(huán)太平洋帶、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或火環(huán),是一個圍繞太平洋經常發(fā)生地震和火山爆發(fā)的地區(qū),全長40,000公里,呈馬蹄形。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包括太平洋東面、北美洲和南美洲的西部山地,以及南、北美之間的加勒比—安的列斯地區(qū)。環(huán)太平洋火山帶上有一連串海溝、列島和火山,板塊移動劇烈。
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沿北美洲太平洋東岸的美國阿拉斯加向南,經加拿大本部、美國加利福尼亞和墨西哥西部地區(qū),到達南美洲的哥倫比亞、秘魯和智利,然后從智利轉向西,穿過太平洋抵達大洋洲東邊界附近,在新西蘭東部海域折向北,再經裴濟、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我國臺灣省、琉球群島、日本列島、千島群島、堪察加半島、阿留申群島,回到美國的阿拉斯加,環(huán)繞太平洋一周,也把大陸和海洋分隔開來。
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是地球上主要的地震帶,它像一個巨大的環(huán),圍繞著太平洋分布,沿北美洲太平洋東岸的美國阿拉斯加向南,經加拿大本部、美國加利福尼亞和墨西哥西部地區(qū),到達南美洲的哥倫比亞、秘魯和智利,然后從智利轉向西,穿過太平洋抵達大洋洲東邊界附近,在新西蘭東部海域折向北,再經裴濟、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我國臺灣省、琉球群島、日本列島、千島群島、堪察加半島、阿留申群島,回到美國的阿拉斯加,環(huán)繞太平洋一周,也把大陸和海洋分隔開來。該地震帶發(fā)生的地震約占全球地震總數的80%,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淺源地震(0~70千米)、90%的中源地震(70~300千米)和幾乎全部的深源地震(300~700千米)。
追溯歷史,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已發(fā)生了無數次強地震。2011年3月11日,日本當地時間14時46分,日本東北部海域發(fā)生里氏9.0級地震并引發(fā)海嘯,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測得的最強地震。
地球上有四個火山地震多發(fā)帶:①地中?!柴R拉雅火山地震帶,包括南歐、北非沿海、西亞、中亞、我國的西北和西南、印度北部、中南半島西部和馬來群島等地。②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包括太平洋東面、北美洲和南美洲的西部山地,以及南、北美之間的加勒比—安的列斯地區(qū),太平洋西部邊緣的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千島群島,向南經日本、菲律賓,直到新西蘭等一系列群島和島嶼。③大洋海嶺(中脊)火山地震帶,包括大西洋中脊,印度洋海嶺、東太平洋中隆(海丘)等地。④大陸裂谷火山地震帶,主要指東非裂谷帶,它南起贊比西河下游,向北經東非高原、埃塞俄比亞高原、紅海,直到死海和約旦河谷。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是世界最大的火山地震帶,面積占世界火山地震帶的一半,經常發(fā)生火山活動或地震,地震釋放的能量約占世界地震總能量的五分之四,我國華北、東北發(fā)生的地震,也與此帶的地殼活動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