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巖層斷裂和錯動的地方發(fā)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離震源最近的一點稱為震中。它是接受振動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將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叫淺源地震,深度在6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對于同樣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樣,對地面造成的破壞程度也不一樣。震源越淺,破壞越大,但波及范圍也越小,反之亦然。
據(jù)統(tǒng)計,地球上每年約發(fā)生500多萬次地震,即每天要發(fā)生上萬次的地震。其中絕大多數(shù)都太小或太遠,以至于人們感覺不到;真正能對人類造成嚴重危害的地震大約有十幾二十次;能造成特別嚴重災害的地震大約有一兩次。
震級是地震大小的一種度量,根據(jù)地震釋放能量的多少來劃分,用“級”來表示。按震級的大小又可劃分為超微震、微震、弱震(或稱小震)、強震(或稱中震)和大地震等。震源的深度與震級的大小沒有關系。目前國際上一般采用美國地震學家查爾斯·弗朗西斯·芮希特和賓諾·古騰堡于1935年共同提出的震級劃分法,即現(xiàn)在通常所說的里氏地震規(guī)模。里氏規(guī)模是地震波最大振幅以10為底的對數(shù),并選擇距震中100千米的距離為標準。里氏規(guī)模每增強一級,釋放的能量約增加32倍,相隔二級的震級其能量相差約1000 ( 32 × 32)倍。
地震開始發(fā)生的地點稱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稱為震中。破壞性地震的地面振動最烈處稱為極震區(qū),極震區(qū)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區(qū)。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將震源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
據(jù)統(tǒng)計,地球上每年約發(fā)生500多萬次地震,即每天要發(fā)生上萬次的地震。其中絕大多數(shù)都太小或太遠,以至于人們感覺不到;真正能對人類造成嚴重危害的地震大約有十幾二十次;能造成特別嚴重災害的地震大約有一兩次。人們感覺不到的地震,必須用地震儀才能記錄下來;不同類型的地震儀能記錄不同強度、不同遠近的地震。世界上運轉(zhuǎn)著數(shù)以千計的各種地震儀器日夜監(jiān)測著地震的動向。
當前的科技水平尚無法預測地震的到來,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地震也是無法預測的。所謂成功預測地震的例子,基本都是巧合。對于地震,我們更應該做的是提高建筑抗震等級、做好防御,而不是預測地震。
震源是地震發(fā)生的起始位置,斷層開始破裂的地方,震源向上投影到地表即為震中。它是有一定大小的區(qū)域,又稱震源區(qū)或震源體。它是地震能量積聚和釋放的地方。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將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叫淺源地震,深度在6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對于同樣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樣,對地面造成的破壞程度也不一樣。震源越淺,破壞越大,但波及范圍也越小,反之亦然。因此,地震震源深度越大破壞力越大是不正確的。觀測點距震中的距離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稱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間的地震稱為近震,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稱為遠震,其中,震中距越長的地方受到的影響和破壞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