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戶口值多少錢?這個問題似乎沒有標準答案。對絕大多數(shù)畢業(yè)生來說,可能花上幾萬也很難辦下來。但在法律層面,北京戶口卻是一文不值。
社論
北京戶口值多少錢?這個問題似乎沒有標準答案。對絕大多數(shù)畢業(yè)生來說,可能花上幾萬也很難辦下來。但在法律層面,北京戶口卻是一文不值。4月21日下午,一起普通的勞動糾紛案件,在崇文區(qū)人民法院宣判。但這場糾紛的核心卻并非勞動關系,而是戶口。
事情的經(jīng)過很簡單:兩年前,7名剛畢業(yè)的碩士研究生,進入北京一家國企建筑公司工作。在簽訂5年勞動合同的同時,單位為他們辦理了北京市戶口。8個月后,7人陸續(xù)離職。原單位的憤怒可想而知,公司拒絕轉移離職者的個人檔案資料,不給他們開具離職證明書,也拒絕為他們辦理戶口轉移手續(xù),糾紛由此產(chǎn)生。
從勞動糾紛的法律裁判說,這宗案件并不復雜。就像崇文區(qū)法院認定的那樣:提出辭職是勞動者享有的權利。在原告已然辭職的情況下,確認終止雙方勞動關系,并判令建筑公司為離職人員辦理相關手續(xù),這就是法律要求。但本案的核心卻不在離職手續(xù),而在于,北京戶口是稀缺資源。在員工享受了公司給予的這項稀缺資源的情況下,帶走這項資源,也就是造成了公司的“實質損失”。
在現(xiàn)實中有價,而在法律上無價的北京戶口,令勞動糾紛中的資方有口難辯。個案往往具有示范效應,將來可能會有更多畢業(yè)生抱著這樣的想法:先降低條件進入一家雖不十分滿意、卻能解決戶口的單位,一旦落戶就帶著戶口跳槽走人。
用工方在吸取了經(jīng)驗教訓后,也會提高為員工落戶的門檻,比如規(guī)定較長的合同期限,并約定較高的違約金。人才市場是雙向選擇,兩“情”相悅才能握手共事。能不能解決戶口,和薪酬多少,工作性質、強度、前景如何一樣,本就是勞動者最為看重的核心問題。作為用工方,必須考慮,幫助解決戶口,在公司吸引人才的諸多條件中,究竟占何位置;進而可以根據(jù)這一前提,商定具體的勞動合同。
在實然的司法運作中,這一勞動糾紛個案,很快就會淹沒在更多的案件中。但引發(fā)這一問題的制度背景,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都不會消失。這所謂的制度背景,就是大到國家戶籍制度,以及小到北京入戶政策。
為什么會有不計其數(shù)的外來人口和高校畢業(yè)生,一心想留在北京,并一心想要北京戶口?這就是北京戶口的附加價值。作為首都,北京這座城市無論在哪方面,都享受著國家的格外照顧。這里有最好的大學、最好的醫(yī)院、最好的博物館,以及諸多堪稱中國最好的公共服務設施。這里還是中央機構和國家部委的所在地,更容易找到創(chuàng)業(yè)的機會。
通常,就公民的自由流動而言,戶籍常常是一道無形的門檻,在它的面前,自由流動受到了很大限制。但廢除這個門檻,不是一句“取消戶籍”就可以實現(xiàn)的。戶籍能否取消,關鍵在依附于戶籍之上的特殊地方利益能否去除。如果沒有這一前提,而僅僅實現(xiàn)了取消戶籍,那么,北京一定會不堪重負。因為大量的國人想遷入北京,享有別無他處的特殊公共福利。
在公共資源的投放上,國家也只有做到更加均衡,使城市與城市之間的差距能夠不斷縮小,“北漂”或“留京”現(xiàn)象才會根本改變。北京戶口的價值,在現(xiàn)實中和在法律上的差異,才會從懸殊化為虛無。
責任編輯:趙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