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步入2015年時,就有大批企業(yè)宣布涉足智能家居領域,并相繼推出了自己品牌旗下的智能產品,這其中不乏家電大佬、國際品牌、甚至國內的手機廠商也開始布局,比如現在熱度較高的小米智能家居。
但現階段的智能家居發(fā)展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成熟,隨之而來的是企業(yè)發(fā)展遇到了瓶頸和障礙,這些瓶頸和障礙是什么呢?
一、缺乏統(tǒng)一標準
現今的智能家居大多數都是自成各家體系,沒有統(tǒng)一標準。其實,智能家居就是一個小型的家庭物聯網,各項產品設備必須相互聯結,不能生產單個產品就稱為“智能家居”?,F在市場更多是以單個產品為主打的智能家居,如智能燈泡、智能插頭等,往往需配合一個無線終端來控制實現,沒有統(tǒng)一標準制造的“戰(zhàn)略級”產品,怎么服眾?
由于智能家居產品或系統(tǒng)的整體統(tǒng)一性,要求必須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來構造與維護,一旦形成不同標準的智能家居,其兼容和操作的復雜性也往往令消費者可望不可及。這樣的結果就是,出于不同標準質量衡量的產品以及系統(tǒng)會導致消費者對智能家居的新鮮感降低。因此,克服個別企業(yè)單干的缺點,整體行業(yè)精誠合作,形成一套統(tǒng)一的家居信息交換標準,對于自身以及行業(yè)未來的發(fā)展,都是一大益處。
二、成本與價格不親民
成本指的不僅是產品本身所具備的價格成本,而是用戶產生的成本,包括用戶的購買費用支出、自身時間精力消耗以及承受產品自身所具備的風險。消費者想讓智能家居為自己服務,結果卻發(fā)現自己在為產品服務。
智能家居與汽車、手機電池類似,安全問題讓不少用戶頭疼,而對于想嘗鮮的消費者來說,智能家居產品的安全性是他們購入產品的前提。當你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智能終端來控制家居產品的調節(jié)時,萬一控制程序出現問題或發(fā)生意想不到的事情,而用戶自身無法及時處理,服務商又不能及時跟進,會不會產生重大災難?
三、產品缺乏人性化
對于生產商來說,目前的智能家居主要集中于開關整合上,如燈光控制、音響控制、安防控制、家電控制,但對于用戶真正的需求卻沒有切實把握。現實情況就是,眾多產商大肆宣傳其產品功能,但忽略用戶自身的體驗感受以及消費者的參與度,卻想讓消費者為其產品買單。產品功能的實現務必要建立龐大的數據庫,通過大量的數據分析總結,梳理一定的行為模式,從“人”的視角去看待產品,圍繞產品體驗來引發(fā)對情感化設計的需求,來滿足用戶。
對于消費者來說,選擇智能家居,本身就是想享受高科技帶來的便捷、從容的生活,是對智能家居的一種體驗式生活。而復雜的系統(tǒng)操作、不切合需求的功能、缺乏人性化的交互設計、沒有擊中用戶“痛點”的需求,正是不少智能家居產品備受冷落的直接因素,讓一件新潮的產品最終淪為一件不合理又礙眼的“高科技擺設”。這也要求廠商花足夠的功夫在功能交互和數據收集方面,讓產品緊貼用戶。
四、行業(yè)培養(yǎng)土壤不深厚
小米的雷軍、騰訊的馬化騰、網易的丁磊等,互聯網企業(yè)都有一位優(yōu)秀卓越的產品經理,新時期的智能家居行業(yè)結合互聯網發(fā)展大潮,但始終缺乏一位代表人物。實際上就算擁有一位接地氣、切合用戶實際需求的產品經理還是不夠,關鍵在于是否具備將互聯網思維與硬件功能思維融為一體的眼光,如何做到比別人更快一步。
作為一個過渡成長階段的行業(yè),業(yè)界中具備大量號稱“提供完善智能家居解決方案”的公司,紛紛宣傳自家對于硬件的高超整合,但實際上市場準入門檻太低,因此市場依舊一潭死水。成長階段中的基礎還沒打扎實,短時間內便想謀求更高地跳躍發(fā)展,這更是不切實際的。就算市場活躍,但充斥大量低門檻的廠商,也會如智能手機一樣,拼價格、拼配置。
總而言之,想要把智能家居做大做強,需要找到行業(yè)突破口,而突破口之一就是所謂的中端市場,將產品融入到這一群體當中,形成一個良好的口碑,行業(yè)成長將步入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