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張家口市蔚縣柏樹鄉(xiāng)8歲男孩曉輝(化名)被11名同學圍毆致昏迷,經搶救無效身亡。警方調查發(fā)現,11名學生當天閑來無事,相約到村內找人打著玩兒,涉事的11人均不滿14周歲。
除此之外,“廣州3女生暴打1個女生”、“校園暴力視頻,十余人圍毆兩同學”、“深圳女生暴力事件”、“東北女生暴力事件”……近期發(fā)生的青少年暴力事件令人觸目驚心。
“暴力”從何而來
青少年本是稚嫩無邪的群體,卻與“暴力”產生緊密的聯系,年輕的生命在暴力中消逝,究竟是什么讓這些孩子如此殘暴,視生命如兒戲?
“校園暴力或者動手打人的情況,精神分析有一套解釋,就是可以把人的行為和心理動因做一些總結和劃分,分了101個心理學背景。”石家莊市未成年人心理維護中心主任馬宏偉說,比如暴力,第一個情況,有可能是他的心理功能沒有發(fā)展到那個語言期,每個人的心理是有發(fā)展過程的,很多動手的人存在一個現象,就是語言功能沒有發(fā)展到跟他同齡。第二種情況,為了讓在小團體中的人看得起而去攻擊別人,這里還有一個詞是攻擊,就是把自己受壓抑的,處理不了的負面情緒轉移到別人身上,顯然有暴力行為的人是被欺負長大的。
暴力事件敲響警鐘
青少年暴力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暴力事件的主角即使接受多年的學校教育,在生命面前依然沒有最基本的敬畏之心,淡漠的人性,淡薄的法律道德觀念,屢屢不鮮的案件前后,我們的學校教育最應反思。
針對學校教育問題,石家莊市第一中學校長婁延果呼吁,學校尤其是從小學開始一定要對青少年進行基本的法律知識教育和生命教育。在頻發(fā)的惡性事件后,一些施暴的青少年向記者表示這樣的行為很痛快,顯然這些青少年是在自己的學習、生活或者說與家長的接觸、同學的接觸當中,心里是有一種激憤或者有一種怨氣的,他無緣無故地對另一個同學施暴完全是一種發(fā)泄。對此婁校長認為,除了進行基本的常識教育之外,我們的學校和家庭還應該給學生建立一種正常的讓孩子們的情緒得以宣泄的渠道、方式或者途徑,而不至于用這樣一種方式。
此外,婁校長在分析施暴青少年時提到了他們的共同點。這些施暴的學生平時自己在學習中,在學校,在學生的群體中,乃至于在家庭中,基本上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缺少被別人看得起來,缺少被別人尊重,或者缺少他在同輩面前有成功感這樣的體驗和經歷。所以我們的家庭、老師、社會應該都設計這樣的活動,讓每一個青少年學生在活動中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都能夠獲得幸福感,都能夠在某一個方面站在同伴的前列,在不同的緯度上,每一個青少年都有成功的亮點,只有這樣青少年的心理才能健康發(fā)展,避免惡性事件的出現。
學校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長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價值觀的引導是避免暴力事件發(fā)生的重要一環(huán),如果學校不對此進行正確教育,很可能一些學生會將此作為處理人際關系的手段。關心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對青少年進行良好的價值觀引導,學校需切實負起責任,從根本上杜絕此類事件的發(fā)生。
青少年暴力是社會之痛
青少年問題從來不只是青少年問題,它不僅是被害者身心的傷痛,更是對施暴者與被害者家庭的傷痛,也是整個社會的傷痛。青少年暴力事件不單單是某一家庭的事,更是社會所最應關注和反思的事。因為我們不知道,在那些經常受欺凌孩子長大后,又會有怎樣的行為來“回報”社會。
江蘇女大學生遭扒衣毆打續(xù):涉事人員獲刑
2015年5月11日,江蘇連云港發(fā)生一起校園暴力事件。該起事件當中,一名女生被人多人扒衣拍照,最近法院已對涉事人員做出依法判決。資...[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