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信息化的快速發(fā)展,IC卡已廣泛應用于金融、交通、電信、電力、旅游、醫(yī)療、教育等多個領域,成為我國信息化和信息安全體系中的重要內容。IC卡及衍生產品與其他IT產品一樣,存在安全問題。IC卡雖然體積不大,其功能很多、應用廣泛。IC卡也經歷了金融磁條卡(非IC卡)、存儲IC卡、邏輯IC卡、智能IC卡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其安全性不斷提高。
李京春
國家信息技術安全研究中心
一、IC卡安全問題凸顯
本世紀初,市場流行IC卡(存儲卡或邏輯IC卡)做門禁、食堂購餐等應用,人們會發(fā)現(xiàn)樓道門禁卡在大街上隨便可以復制,安全性仍然較低。帶算法、高復雜性的準“智能IC卡”相繼誕生,如飛利浦公司生產的MIFARE CLASSIC卡(簡稱M1卡)廣泛用于城市公交“一卡通”、門禁、電子錢包、護照等,提高了黑客的攻擊成本,安全性大幅度提升。嚴格意義上講,這種不帶CPU的IC卡不能叫真正的智能IC卡。
2008年,在一次互聯(lián)網黑客大會上,某國參會代表視頻展示了如何利用羽毛球拍套做偽裝,內置一個無線感應器,靠近路人的書包、口袋,把他人隨身帶的IC卡信息盜走,破解身份認證密碼,隨后復制他人的IC卡,可以大搖大擺地進出大樓門禁,混入公司內部。當然盜刷他人IC卡(電子錢包)上資金的風險也很高。智能卡也叫CPU卡,他的出現(xiàn)阻止了隨意復制的問題,在密鑰保護方面明顯增強,其衍生產品USBKey在銀行網銀系統(tǒng)中廣泛應用。人們會使用銀行在柜臺免費發(fā)放的一個叫“U盾”的電子“鑰匙”,在進入銀行網銀系統(tǒng)時做強身份認證或在資金交易時做“簽名認證”,以此來保證客戶賬戶資金的安全,進一步提高黑客攻擊成本。
然而,黑客仍會采用木馬和“U盾”綁架技術來實現(xiàn)對網銀客戶資金的非法轉賬,甚至可以采用更深的技術手段獲取“U盾”芯片內部用戶密鑰,實現(xiàn)更深層次的客戶資金非法轉賬。
各商業(yè)銀行按照主管部門要求和技術標準紛紛采取技術、管理和宣傳教育措施,在防范金融詐騙,網站釣魚,網銀非法轉賬等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安全性再一次大幅度提升,并委托專業(yè)測評機構進行安全性分析和漏洞挖掘,IC卡及衍生產品和應用逐步得到人們信賴。
下一代銀行智能IC卡以芯片為核心,內部具有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嵌入式操作系統(tǒng)、輸入輸出電路、安全保護措施以及天線等其他外圍電路模塊,可以單界面或雙節(jié)面應用,也可以接觸式或非接觸式使用,是一個典型的微型計算機,這類IC卡將全面取代銀行磁條卡。為了保證下一代金融IC卡的安全性,國家相關主管部門出臺政策規(guī)定,不斷完善技術標準,國內IC卡商、芯片廠商、應用單位也紛紛提出安全解決方案,采用國際、國內相關技術標準進行安全檢測驗證,有效保證了IC卡和應用系統(tǒng)的安全性。
二、建立IC卡芯片安全檢測機制,助力國產IC卡應用健康發(fā)展
國家相關主管部門批準,在國家信息技術安全研究中心設立了“國家IC卡芯片安全檢測中心”,開展IC卡芯片安全檢測。經過三年多的籌備建設,已經具備了IC卡芯片安全檢測能力,形成了安全檢測標準規(guī)范,開展了金融行業(yè)和卡商、芯片廠商產品/系統(tǒng)的安全檢測評估。
由于我國集成電路產業(yè)起步較晚,核心技術缺失,致使國家“863”、“核高基”等國家重大專項研發(fā)和涉及國計民生的基礎信息網絡和重要信息系統(tǒng)的信息技術產品中,所使用的核心芯片90%以上采用國外主流芯片,采購國外集成電路芯片達上千億美金。
由此看出,我國對國外芯片依賴程度很高,短期內仍然無法擺脫對國外先進技術和核心產品的依賴。同時,也暴露出我國信息技術產品基礎性領域的短板。在信息安全檢測評估領域,國內關注的信息安全焦點主要集中在操作系統(tǒng)、數(shù)據(jù)庫、WEB網站、應用軟件、網絡通信、數(shù)據(jù)保護等層面,忽視了芯片本身的安全問題。由于芯片檢測技術門檻較高,國內能開展芯片測試的機構寥寥無幾。芯片作為信息技術產品的“心臟”,是所有安全的基礎。在芯片設計中植入惡意功能模塊、后門或邏輯炸彈等,其隱蔽性更強,危害性更大。
在“不得不用”的現(xiàn)狀下,重點加強對整機、板卡、關鍵部件和核心芯片的安全檢測,挖掘后門漏洞,排除安全隱患,形成安全可控解決方案,建立國內芯片安全測評技術體系和備案管理制度,完善檢測手段,提升國內相關檢測機構的安全檢測能力。
三、進一步完善集成電路芯片檢測手段和標準規(guī)范
一是持續(xù)研究智能卡與芯片檢測技術和檢測標準:主要針對國內重點行業(yè)IC卡應用系統(tǒng),對國內外的IC卡芯片、操作系統(tǒng)、應用系統(tǒng)、密碼等安全問題進行跟蹤研究,不斷豐富和提高IC卡芯片及其衍生產品的檢測技術,制定和完善IC卡安全檢測標準體系架構和相關安全檢測標準;
二是開展IC卡密碼技術工程實現(xiàn)層面上的安全性檢測:重點提高對IC卡檢測分析平臺的密碼漏洞分析以及脆弱性檢測等能力;
三是開展嵌入式操作系統(tǒng)層面的安全檢測分析:利用結構共性構建的COS操作系統(tǒng)檢測平臺,通過接口分析、代碼分析、綜合安全性分析等手段,正向功能符合檢測與逆向滲透攻擊檢測相結合的方法,評估IC卡操作系統(tǒng)的規(guī)范性和安全性,尋找存在的安全漏洞(后門)和安全隱患;
四是開展智能IC卡應用層面的安全檢測:針對各種應用系統(tǒng)、應用協(xié)議、IC卡讀寫終端,進行安全檢測,以及移動支付、近場支付產品和USBKey、Etoken等其他IC卡類衍生產品進行安全性檢測;
五是開展芯片安全綜合檢測:通過能量分析、電磁分析、時間分析、故障引入分析等非侵入式和半侵入式穿透性檢測分析手段對IC卡芯片及其衍生產品進行安全性檢測分析。深入驗證IC卡芯片安全功能標準符合性,查找安全機制脆弱性,并挖掘芯片可能存在的漏洞(后門);
六是開展IC卡芯片侵入式分析檢測:通過芯片解剖,電路提取,芯片探測等技術手段來深入檢測IC卡芯片安全功能符合性,查找安全機制脆弱性,并挖掘芯片可能存在的漏洞(后門)。包括芯片工藝分析與物理防護脆弱性評估、芯片電路邏輯還原與安全性檢測、芯片電路模擬仿真與漏洞挖掘、芯片探測分析與漏洞驗證等。
在技術手段建設過程中,要在充分研究CC、EMVco、FIPS140-2、ISO/IEC27001-17025-2005、GB/T 20276-2006《信息技術安全技術智能卡嵌入式軟件安全技術要求(EAL4增強級)》、GB/T 22186-2008《信息安全技術 具有中央處理器(IC)卡芯片安全技術要求(EAL4增強級)》等國際組織及國內相關行業(yè)標準的基礎上,從分借鑒國外技術和經驗,利用已有技術成果,完善《IC卡通用安全檢測標準》等標準規(guī)范,保證集成電力芯片安全檢測的科學性、嚴謹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