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稻病害的種類(以病原劃分)
1、真菌病害:稻瘟病、紋枯病、胡麻斑病、稻曲病、稻粒黑粉病、惡苗病等
2、細菌病害:水稻白葉枯病、水稻細菌性條斑病、水稻細菌性基腐病等
3、病毒病害:水稻普通矮縮病(RDV)、黃矮病(RTYV)、條紋葉枯病(RSV)等
4、線蟲病害:如干尖線蟲病等。
5、種傳病害:惡苗病、干尖線蟲病,目前有回升趨勢
二、我國水稻病害的發(fā)生特點及病害種類的演變
三大病害是我國農業(yè)生產上的重要問題(稻瘟病、白葉枯和紋枯?。?,并從沿海向內地擴展,從南向北擴展。
隨著雜交稻推廣、耕作制度的改變、拋秧種植法等因素,稻曲病、稻粒黑粉病、細菌性條斑病、鞘褐腐病等已上升為防治對象。
一、水稻稻瘟病
稻瘟病發(fā)生在水稻的部位及其癥狀:稻瘟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從秧苗到抽穗結實都會受害。因病菌侵害水稻的部位和生育期不同,癥狀表現有如下幾種:(1)苗瘟:用帶病種子播種,種子發(fā)芽不久就會發(fā)病,病菌侵染幼苗基部,出現灰黑色水漬狀病斑,使幼苗卷縮枯死,嚴重時成團枯死,狀如火燒。(2)葉瘟:在本田稻株葉片上,主要有兩種類型的病斑。急性型病斑:病斑暗綠色圓形或橢圓形,或呈不規(guī)則的暗綠色水漬狀,病斑上密生灰綠色霉層,這常是葉瘟流行的先兆。慢性型病斑:病斑中央灰白色,邊緣紅褐色,外有黃色暈圈,棱形或長棱形,病斑兩端有一條褐色縱線,稱為壞死線。天氣潮濕時,病斑也可以產生青灰色的霉層。(3)節(jié)瘟:病斑初期在節(jié)上產生針頭大的褐色小點,以后逐漸擴大,圍繞全節(jié)變黑、干枯、下陷,最后全節(jié)腐爛,折斷倒伏。(4)穗頸瘟:發(fā)生在穗頸節(jié)上,病斑灰黑色或淡褐色。發(fā)病早而嚴重的全穗變白,極象螟蟲為害的白穗,發(fā)病遲的可使谷粒不飽滿,影響產量。此外,在枝梗上和谷粒上也會發(fā)生枝梗瘟和谷粒瘟。
一、稻瘟病的防治:稻瘟病是一種毀滅性的病害,在防治上主要的抓好葉稻瘟和穗稻瘟的防治。
1、葉稻瘟的防治:當田間出現病斑時,用20%三環(huán)唑可濕性粉劑100克,兌水45公斤噴霧防治;30%潔苗乳油15毫升,兌水45公斤噴霧防治,50%硫磺唑200-250毫升/畝,連防二次,隔5-7天一次。
2、穗稻瘟的防治:防治稻瘟病的最佳時期是破口期,藥劑選用:(1)75%三環(huán)唑可濕性粉劑畝用30克;(2)40%富士一號乳油畝用150毫升;(3)21、2%加收熱必畝用100克。三種藥劑任選一種,兌水45公斤噴霧防治,連防三次,隔5-7天一次。
二、白葉枯、細菌性條斑病的防治:當田間出現病斑時,立即施藥防治,藥劑選用:(1)25%川化018可濕性粉劑畝用100克,兌水45公斤噴霧防治;(2)農用鏈霉素畝用2包兌水45公斤噴霧防治。
一、霜霉病。
防治:選栽抗病品種,進行種子消毒,與非十字花科作物隔年輪作或水旱輪作;適期播種,合理密植;施足基肥,實行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氮肥、過施氮肥;深坑高畦種植,雨后及時排水;采收后做好田園清潔工作。發(fā)病初期用90%乙磷鋁800倍液 高錳酸鉀1000倍液,或72%克露可濕粉600-800倍液,或58%瑞毒霉錳鋅可濕粉600倍液,或65.5%普力克水劑600倍液,或40%氧氯化銅懸浮劑600倍液,交替噴施2-3次,隔7-10天噴1次。
二、軟腐病。
防治:加強田間管理,減少蟲傷;實行輪作;深耕曬田,深溝高畦種植,避免偏施氮肥;發(fā)現病株及時拔除并帶出菜田,再用生石灰對病穴消毒;采用小水勤灌,切忌大水浸灌。發(fā)病初期用70%敵克松800倍液,或農用鏈霉素4000-5000倍液,抗菌劑“401”500-600倍液,50%代森銨600-800倍液,噴施與淋施相結合,連續(xù)施藥3-4次,并注意藥劑交替使用。
一、水稻立枯病
水稻立枯病為鞭毛菌亞門的腐霉菌。病菌在土壤中越冬,水稻播種后,病菌開始侵害秧苗,秧苗在缺水的條件下發(fā)病最為嚴重,該病多發(fā)生在水稻旱育秧田,是水稻旱育秧田常發(fā)性主要病害。
水稻旱育秧二葉期以后,秧苗葉尖枯黃萎縮,根毛稀少,初期在苗床上成簇成片發(fā)生。在秧苗4葉期后發(fā)病癥狀為突發(fā)性青枯,成簇成片的秧苗葉片縱卷萎蔫,繼而枯死。低溫、陰雨、光照不足是誘發(fā)立枯病的重要條件,其中以低溫影響最大。在低溫條件下幼苗抗病能力降低,有利于病害發(fā)生。氣溫過低,對病原菌發(fā)育和侵染影響小,但對幼苗生長不利,根系發(fā)育不良,吸收營養(yǎng)能力下降,更有助于病害發(fā)生。如天氣持續(xù)低溫或陰雨后暴晴,土壤水分不足,幼苗生理失調,病害發(fā)生加重。
1、立枯?。S枯病)
與播種量有密切關系,如果每平米超過300克易得立枯病,早晨未出太陽時檢查苗床,如發(fā)現秧苗有一塊塊雖然沒有黃,但沒有水珠時說明已得立枯病,及時打藥就能挽救。如等到苗黃后打藥就只能控制。是否是立枯病看以下幾點:首先看稻苗主葉尖上有沒有水珠或黃不黃,其次把病苗連根拔后根和莖的連接處掰開,看莖的中心,變黑就是立枯病。立枯病往往心葉死得比下部早。
2、青枯病
也是立枯病的一種。但主要是苗床管理不當引起的。苗期通風少,床溫高,澆水多,引起秧苗徒長,結果地上部分長的過大,地下部的根系供水能力小于地上部莖葉的蒸發(fā),嚴重時就得青枯病。防治:多通風,早通風,控制溫度和濕度。千萬不能大通風或中午時接膜澆水,應當早晨出太陽前或晚上太陽落下后小通風,以后慢慢再大通風,促進秧苗根系生長,讓水稻適應環(huán)境。青枯立枯混發(fā)時,按青枯的方法管理,按立枯病方法打藥。
有效地防治子囊菌、擔子菌和半知菌所致病害,尤其是對水稻的擔子菌綱和子囊菌綱引起的病害如白粉病、銹病、黑星病、褐斑病、炭疽病等有優(yōu)異的保護和鏟除作用。對水稻紋枯病有良好防效。
適宜作物與安全性果樹如蘋果、葡萄、香蕉,蔬菜(瓜果、辣椒等),花生,咖啡,禾谷類作物和觀賞植物等。在推薦劑量下使用,對環(huán)境、作物安全,但有時對某些蘋果品種有藥害。
使用方法:莖葉噴霧,使用劑量通常為15~250g(a.i.)/hm2。以10~20mg/L噴霧,能有效地防治蘋果白粉病,蘋果黑星病,葡萄白粉病;以20~50mg(a.i.)/L噴霧,可有效防治咖啡銹病或以30g(a.i.)/hm2防治咖啡銹病,效果優(yōu)于三唑酮[250g(a.i.)/hm2];以20-50g(a.i.)/hm2可防治花生褐斑??;以15~20mg(a.i.)/L可防治葡萄白粉病和黑腐病。
戊唑醇屬三唑類殺菌劑,是甾醇脫甲基抑制劑,是用于重要經濟作物的種子處理或葉面噴灑的高效殺菌劑,可有效地防治水稻作物的多種銹病、白粉病、網斑病、根腐病、赤霉病,黑穗病及種傳輪斑病等。
戊唑醇是一種高效、廣譜、內吸性三唑類殺菌農藥,具有保護、治療、鏟除三大功能,殺菌譜廣、持效期長。青島浩瀚高科專家組與新西蘭技術專家研究發(fā)現:與所有的三唑類殺菌劑一樣,戊唑醇能夠抑制真菌的麥角甾醇的生物合成。
戊唑醇在全世界范圍內用作種子處理劑和葉面噴霧,殺菌譜廣,不僅活性高,而且持效期長。戊唑醇主要用于防治小麥、水稻、花生、蔬菜、香蕉、蘋果、梨以及玉米高粱等作物上的多種真菌病害,其在全球50多個國家的60多種作物上取得登記并廣泛應用。該品用于防治油菜菌核病,不僅防效好,而且具有抗倒伏,增產作用明顯等特點對病菌的作用機制為抑制其細胞膜上麥角甾醇的去甲基化,使得病菌無法形成細胞膜,從而殺死病菌。有關戊唑醇的合成研究很多,其中多以對氯甲醛為起始原料,經過醛酮縮合、催化加氫、環(huán)氧化反應、加成反應等步驟制備戊唑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