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鼠狼是保護動物,但不屬于國家重點保護動物,而屬于“三有”及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jīng)濟、科學研究價值的動物。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的規(guī)定,“三有”野生動物適用于本法的規(guī)定,總體來說還是受到法律保護的,只不過級別低一些。
黃鼠狼的生活習性
1、 黃鼠狼冬季常追隨鼠類遷移而潛入村落附近,在石穴和樹洞中筑窩。擅長攀援登高和下水游泳,也能高蹦低竄,在干溝的亂石堆里閃電般的追襲獵食對象。警覺性很高,時刻保持著高度戒備狀態(tài),要想對黃鼠狼出其不意的偷襲是很困難的。一旦遭到狗或人的追擊,在沒有退路和無法逃脫時,黃鼠狼就會兇猛地對進犯者發(fā)起殊死的反攻,顯得無畏而又十分兇猛。
2、 黃鼠狼為夜行性動物,尤其是清晨和黃昏活動頻繁,有時也在白天活動,通常單獨行動。善于奔走,能貼伏地面前進、鉆越縫隙和洞穴,也能游泳、攀樹和墻壁等,除繁殖期外,一般沒有固定的巢穴,通常隱藏在柴草堆下、亂石堆、墻洞等處。
其實并不是,由于黃鼠狼經(jīng)常吃嚙齒類動物,所以田地中的鼠類經(jīng)常被捕食。其抓老鼠的實力其實和貓不相上下,而且有些黃鼠狼聰明狡猾,會觀察人類,確保無危險再去人家中捕獵老鼠,因此不會對人類太過警惕。
黃鼠狼常住在哪里?它們一般居住于石洞、樹洞或者倒木下,常出現(xiàn)在灌叢、草丘或者村里周邊的雞圈。在農(nóng)村的農(nóng)莊或者田野耕地中,它們極易被嚙齒動物所吸引。
它們在遇到危險時,會通過臭腺放出有臭味的霧氣液體,攻擊敵人嗅覺以脫離敵害。由于它們有以上兩種行為,才常常被人們認為是有害動物。因為其曾經(jīng)被大量捕捉、殺害,可以生活的地方不斷減少,現(xiàn)已被列為易危物種。
黃鼠狼的體格較弱,對于禽類的捕食,通常不是人們想象的成年禽類,而是對黃毛雛雞等小型禽類下手,土種的成年禽類可以輕松把黃鼠狼打的頭破血流,所以只能畏畏縮縮鉆雞窩,抓雛雞。
早在20世紀60年代,我國的獸類專家盛和林教授就曾經(jīng)對黃鼠狼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為了搞清楚它們的食性,盛教授在我國大江南北收集了超過11省內(nèi)的4978具黃鼠狼尸體進行了解剖,研究了其胃容物,并將研究結(jié)果發(fā)表在了1983年《大自然》雜志上。
黃鼠狼是一種食肉動物,而且還是純正的食肉動物,在它們的食譜中,最素的應該就是鳥卵了。不過,黃鼠狼的食物選擇非常的廣泛。
雖然黃鼠狼對食物的選擇性很廣,但是在接近5000具黃鼠狼的胃中出現(xiàn)最多、最常見的獵物是嚙齒類動物,包括田鼠、家鼠等。而我們以為的“主食”雞在接近五千個樣本中,只有兩只黃鼠狼的胃里有家禽的殘骸。
根據(jù)盛教授的研究發(fā)現(xiàn),黃鼠狼對獵物的選擇超過十種,比如嚙齒類動物、各種昆蟲、蛙類、蛇類、蜥蜴、蝸牛、鳥卵、鳥,甚至是魚類等等,由此可見,黃鼠狼真的是不挑食。
黃鼬(學名:Mustela sibirica):是哺乳綱、鼬科的小型的食肉動物。俗名黃鼠狼。體長28-40厘米,尾長12-25厘米,體重210-1200克。雌性小于雄性1/2-1/3。頭骨為狹長形,頂部較平。體形中等,身體細長。頭細,頸較長。耳殼短而寬,稍突出于毛叢。尾長約為體長之半。冬季尾毛長而蓬松,夏秋毛絨稀薄,尾毛不散開。四肢較短,均具5趾,趾端爪尖銳,趾間有很小的皮膜。肛門腺發(fā)達。雄獸的陰莖骨基部膨大成結(jié)節(jié)狀,端部呈鉤狀。周身皮毛棕黃或橙黃色。
1、 大白鵝
因為黃鼠狼晚上視力特別好,所以去偷雞,但雞到了晚上是瞎子,所以常常被攻擊,而大白鵝什么都不怕,一旦有別的動物入侵他就會追著去攻擊,直到侵略者被趕跑。
1、 養(yǎng)殖黃鼠狼的天敵
黃鼠狼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組成部分,在食物鏈中也不是頂端,自然就有它的天敵存在。我們熟悉的大鵝、土狗,就是黃鼠狼的天敵。農(nóng)村家庭養(yǎng)殖一定數(shù)量的大鵝和土狗還是比較可行也比較普遍的,大鵝和土狗的防御、攻擊能力也不錯,通常也被農(nóng)民用于看家護院之用。要更好的防止黃鼠狼吃雞,養(yǎng)大鵝或土狗也是最實用的辦法。
2、 改善雞舍空間環(huán)境
黃鼠狼是野性動物,一早一晚活動比較頻繁;并且黃鼠狼善于鉆孔打洞,隱蔽性很好。與之對應的就要從改善雞舍環(huán)境開始防范它進入雞舍,也要讓它在雞舍中沒有藏身之地。建議將雞舍墻面用水泥、石灰加固粉刷;還有要做好雞舍的照明裝置,可以安裝節(jié)能環(huán)保型的感應燈。這樣就可以有效防止黃鼠狼混入雞舍,萬一進入了也能被驚嚇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