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把尿會讓寶寶更舒服。寶寶尿濕或便污尿布后,往往會哭鬧,就是用紙尿褲有時也會這樣。而且不戴尿布,寶寶就很少會長尿布疹。
2、 把尿能提升親子聯(lián)系。因為媽媽為了給寶寶把尿,要頻繁觀察寶寶要排便的跡象,這會讓媽媽更加了解他的需求,從而讓媽媽和寶寶之間的親子聯(lián)系更加緊密。而且,有的媽媽為了晚上給寶寶把尿,會讓寶寶跟自己睡在同一張大床上。
3、 減少資源浪費。全球范圍內(nèi),垃圾填埋場每年要堆積2200萬噸的廢棄紙尿褲。減少傳統(tǒng)布尿布的使用,同樣對環(huán)境有益,因為清洗棉布尿布也需要能源。減少尿布的使用不僅可以保護地球,同時還能為媽媽節(jié)約開支。
4、 培養(yǎng)寶寶的自我獨立意識。隨著寶寶大動作技能的提高,當寶寶會爬或會走了之后,媽媽更容易鼓勵寶寶自己到尿盆那兒去,或是用大寶寶的馬桶。
1、 對寶寶的心理不好
你想啊,本來玩的好好的,突然被拎起來小便啥的,還有那么多噓噓嗯嗯的伴奏,舒服不?害怕不?
2、 不利于嬰兒髖關(guān)節(jié)的發(fā)育,也容易造成嬰兒脫肛、肛裂等現(xiàn)象
局部頻繁把便,嬰兒會頻繁用力,加上自身控制肛門括約肌的韌帶相對松弛,非常容易造成直腸黏膜經(jīng)肛門突出的現(xiàn)象,也就是脫肛。脫肛又會造成嬰兒排便時部分梗阻,增加排便費力程度,這又容易引發(fā)肛裂。
中國人痔瘡發(fā)病率高,與幼時接受把尿、把便有一定的關(guān)系。
3、 寶寶的括約肌得不到鍛煉,反而易尿頻
家長頻繁地給孩子把尿,會讓孩子對大人的指令產(chǎn)生條件反射尿尿,二不是膀胱充盈刺激括約肌而反射排尿。由于缺乏憋尿的經(jīng)歷,其膀胱括約肌得不到鍛煉,會導致膀胱容量小、憋不住尿,反而容易尿頻。
正確姿勢
其實給寶寶把尿,不如說成是培養(yǎng)寶寶的固定排便時間,這是對寶寶進行自主排便訓練的一項準備工作,只是姿勢不同而已,一歲半的寶寶已經(jīng)可以自己站起來,自己走路了,家長們除了在特殊情況下需要抱著寶寶把尿外,在大多是情況下應該訓練寶寶在固定的時間自己蹲下來排便??梢栽诩依锝o寶寶準備一個便池,每天根據(jù)寶寶的補水量定時讓寶寶蹲上去排便。
把尿時間
到底從時候開始給寶寶把尿合適呢?對于剛出生的寶寶,一方面,排便次數(shù)太頻繁而且規(guī)律性很差,所以沒有把尿的意義。另一方面,新生兒身體脆弱,頻繁的把尿會對寶寶髖關(guān)節(jié)、脊椎和括約肌的發(fā)育造成影響,也很容易造成嬰兒患上痔瘡、肛裂等疾病。一些家長甚至還在半夜把寶寶叫起來把尿,這無疑影響了寶寶最重要的睡眠時間,會對寶寶發(fā)育造成危害。所以,在寶寶1歲半之前,家長最好不要亂折騰了,給寶寶穿上紙尿褲是最方便省心的選擇。
當寶寶三個月大的時候,寶寶頸椎的肌肉已經(jīng)有力了,可以自主抬頭。這時候媽媽給寶寶把尿,那么寶寶頭部也不會耷拉下來的弄傷頸椎。因此,如果是給寶寶把尿,等寶寶超過三個月就可以的。雙手抓住寶寶的大腿,讓寶寶的身子和頭部靠在你的身體上,這樣就可以把尿了。
媽媽可以在白天可以鍛煉把大小便的習慣。首先,媽媽要觀察寶寶本身的排便刺激反應,一般排便時會有臉部發(fā)紅、皺眉、眼睛凝視、腿扭動等,應立即拿便盆,發(fā)出“嗯、嗯”或者“噓、噓"的聲音,誘導排便。注意時間不能太長,如果排不出來,可以過一會兒再把,堅持下來就會習慣的。如果是到冬天和晚上,冬天太冷,晚上睡覺時間長,媽媽可以給寶寶適量使用紙尿褲。
相對來說,1歲半至2歲,寶寶心理和生理器官發(fā)育逐漸成熟,如寶寶的膀胱具備控制能力,具備了訓練大小便的基礎,能夠聽懂和配合媽媽的抱姿與口語提示(如尿尿、噓噓聲等),媽媽可以給寶寶兒把尿,并適時地做出示范。
1、 當寶寶失誤,也就是尿褲子的時候,爸媽要保持平靜、放松。爸媽的態(tài)度可能會決定寶寶對把尿這件事的態(tài)度。要知道選擇給寶寶把尿,就意味著你已經(jīng)準備好他偶爾或經(jīng)常會失誤。千萬不要給寶寶施壓,也不要懲罰寶寶。爸媽要溫柔、積極,再加上一點幽默感,讓寶寶喜歡把尿。
2、 不要強迫寶寶把尿。隨著寶寶自我意識的增強,即使爸媽始終如一地堅持給寶寶把尿,方法也無可挑剔,但寶寶仍有可能突然抗拒把尿,把尿時哭鬧,一放下就尿了。這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隨他自己的意愿。多準備幾條給寶寶換洗的褲子,并及時清洗、消毒。
3、 不要強迫寶寶把尿。隨著寶寶自我意識的增強,即使爸媽始終如一地堅持給寶寶把尿,方法也無可挑剔,但寶寶仍有可能突然抗拒把尿,把尿時哭鬧,一放下就尿了。這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隨他自己的意愿。多準備幾條給寶寶換洗的褲子,并及時清洗、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