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樹細菌病害有哪些?
1.棗銹病
棗銹病病原菌是真菌中擔子菌亞門的棗層銹菌。主要侵害葉片。病原菌主要以夏孢子堆在病葉上越冬,也可以多年生菌絲在病芽中越冬。翌年夏孢子借風雨傳播到新的葉片上,從葉片正面和背面直接侵入,引起初次感染。發(fā)病初期至葉背面散生或聚生凸起的土黃色小膿皰,即病原菌的夏孢子堆。病斑多在葉脈兩側(cè)、葉尖和葉片基部發(fā)生。密集在葉脈兩側(cè)的往往許多個連成條狀或片狀,當其成熟后,表皮破裂,散出黃粉,葉片逐漸失去光澤,布滿黃褐色角斑,最后干枯、落葉。病害潛育期一般7~15(天)。病害先從樹冠下部開始,逐漸向上蔓延,嚴重者全樹葉片脫落,致使棗果不能正常成熟。
2.棗炭疽病
棗果炭疽病的病原菌屬真菌門半知菌亞門、腔孢綱、黑盤孢目、黑盤科、盤長孢屬的果生盤孢菌。病原菌的菌絲在果肉中生長,有分支及隔膜,無色或淺褐色。分生孢子盤有疏狀菌絲組成,位于外果皮之下,其上著生黑色剛毛。分生孢子梗在孢子盤頂部,長形、單胞。分生孢子圓筒形,無色、單胞。癥狀是棗果感病初期,在果肩或果腰出現(xiàn)褐色斑點,進而擴大成黑色斑,斑外有淡黃色暈環(huán),最后斑塊中間產(chǎn)生圓形凹陷,病斑區(qū)果肉有淡綠轉(zhuǎn)呈褐色,組織壞死。棗果感病后,生長量小、糖分低、品質(zhì)差、果肉味苦。
棗樹葉片病害
一、棗花葉病
1、癥狀
鑒別葉片感病后變小、扭曲、畸形,葉片上葉肉斑點狀失綠黃化,呈現(xiàn)綠黃色、深淺相間的花葉狀。苗木和大樹的嫩梢葉片受害明顯,影響棗樹的生長和產(chǎn)量。
2、病原及發(fā)病規(guī)律
病原為花葉病毒。該病毒主要通過葉蟬和蚜蟲等刺吸式口器害蟲傳播,嫁接也能傳病。天氣干旱、葉蟬和蚜蟲數(shù)量多者,發(fā)病就重。
3、防治要點
1)農(nóng)業(yè)防治。加強果園管理,增施有機肥,適時灌水,增強樹勢,提高抗病能力;注意農(nóng)事操作,對病株、病枝及時清理,減少傳染源。
2)藥劑防治。發(fā)病初期,噴灑20%病毒A 500倍液或1.5%植病靈乳油800~1000倍液、10%的83增抗劑50 100倍液。選用低毒、高效的殺蟲劑及時防治蚜蟲、葉蟬等,防止病毒傳播。
棗樹病害怎樣防治?
1、棗癭螨(又名葉壁虱、灰葉?。?/strong>
成蟲體長0.15毫米左右,初為白色,后為淡褐色,半透明。一年發(fā)生3-5代,一年有3次高峰,分別為4月中旬、6月中旬和7月中旬。以6月危害最重。主要危害葉片,也為害果實。葉片被害呈灰白色,葉肉增厚,變硬變脆,并向葉面卷曲,近看似葉片發(fā)灰,故名灰葉病。
防潮措施:
⑴發(fā)芽前噴波美5o石硫合劑。
⑵棗樹展葉后噴波美0.3-0.5o石硫合劑。
⑶6-7月份為害盛期噴40%氧化樂果1000倍或2%速螨酮3000倍液等。
2、桃小食心蟲(又名棗蛆):
成蟲體長6-8毫米,蟲體灰白至黃白色。一年發(fā)生1-2代,以老熟幼蟲在樹干附近土壤中越冬。幼蟲于6月中旬出土,幼蟲出土后做繭化蛹,10天后羽化產(chǎn)卵。幼蟲孵化后爬行數(shù)小時后蛀入果內(nèi),約7月上旬為蛀果盛期。
棗樹葉片白色病害發(fā)病初期,先在發(fā)病部位形成不規(guī)則污白色或淡灰白色霉狀小點,后逐漸擴展,形成圓形或近圓形白色粉斑,邊緣不清晰,嚴重時病斑相連,覆蓋葉片表面,甚至擴及整葉,致使葉片皺縮、變小、畸形,嫩梢扭曲、花芽不開放。
白粉病7- 8月間多為害老葉,在葉背產(chǎn)生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白色粉斑,擴展后葉背布滿白色粉狀物。 隨著溫度的逐漸下降,9- 10月份會在白色粉斑上產(chǎn)生很多黃褐色小粒點,后變?yōu)楹谏?,發(fā)病嚴重時造成棗樹苗早期落葉,并可危害新梢。
白粉病病原菌以閉囊殼在落葉及粘附于短枝梢上越冬,來年4月中旬前后產(chǎn)生分生孢子,借風傳播,侵入葉背,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該病菌以吸器伸入寄主內(nèi)部吸取營養(yǎng),除治不力對棗樹苗損害大。
棗樹細菌病害有哪些?
1.棗銹病
棗銹病病原菌是真菌中擔子菌亞門的棗層銹菌。主要侵害葉片。病原菌主要以夏孢子堆在病葉上越冬,也可以多年生菌絲在病芽中越冬。翌年夏孢子借風雨傳播到新的葉片上,從葉片正面和背面直接侵入,引起初次感染。發(fā)病初期至葉背面散生或聚生凸起的土黃色小膿皰,即病原菌的夏孢子堆。病斑多在葉脈兩側(cè)、葉尖和葉片基部發(fā)生。密集在葉脈兩側(cè)的往往許多個連成條狀或片狀,當其成熟后,表皮破裂,散出黃粉,葉片逐漸失去光澤,布滿黃褐色角斑,最后干枯、落葉。病害潛育期一般7~15(天)。病害先從樹冠下部開始,逐漸向上蔓延,嚴重者全樹葉片脫落,致使棗果不能正常成熟。
2.棗炭疽病
棗果炭疽病的病原菌屬真菌門半知菌亞門、腔孢綱、黑盤孢目、黑盤科、盤長孢屬的果生盤孢菌。病原菌的菌絲在果肉中生長,有分支及隔膜,無色或淺褐色。分生孢子盤有疏狀菌絲組成,位于外果皮之下,其上著生黑色剛毛。分生孢子梗在孢子盤頂部,長形、單胞。分生孢子圓筒形,無色、單胞。癥狀是棗果感病初期,在果肩或果腰出現(xiàn)褐色斑點,進而擴大成黑色斑,斑外有淡黃色暈環(huán),最后斑塊中間產(chǎn)生圓形凹陷,病斑區(qū)果肉有淡綠轉(zhuǎn)呈褐色,組織壞死。棗果感病后,生長量小、糖分低、品質(zhì)差、果肉味苦。
棗樹縮果病害防治:
1、正確合理施肥,培養(yǎng)健壯樹勢,增加樹體抗性。
2、可選擇抗病品種種植,如園鈴棗系列、八月炸、九月青、齊頭白、馬牙棗、雞心棗等。
3、加強棗園管理,合理修剪,通風透光。
4、預防為主防治結(jié)合,前期預防蚜蟲、葉蟬、蝽象等刺吸式口器,減少病原菌的傳播。發(fā)現(xiàn)病果,及時用藥治療可選用農(nóng)用鏈霉素、春雷霉素、銅制劑等藥劑進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