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害的種類、發(fā)病原因及癥狀
1.立枯病:
①侵染及發(fā)病條件。在西洋參幼苗出土時即開始發(fā)生。幼苗植株過密、通風不良或溫度低、濕度大易發(fā)病。借風雨和農(nóng)事操作傳播,一般4月中下旬開始,5月中下旬停止。在山東文登地區(qū),一般是立枯病和猝倒病同時發(fā)生。
②癥狀。西洋參出苗前受立枯病菌浸染,可使小苗不能出土;小苗出土后發(fā)病部位在幼苗的莖基部(距表土3~5厘米的干濕交界處)。被害組織初期呈淺黃褐色,而后呈現(xiàn)黃褐色的凹陷長斑,逐漸深入頸內(nèi)而腐爛,致使西洋參幼苗倒伏死亡。
2.猝倒?。?
①侵染及發(fā)病條件。腐霉菌或疫霉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在條件適合時,從幼苗的莖基部侵染西洋參。病菌通過風、雨和流水傳播。在低溫、高濕、土壤通氣不良、苗床植株過密的情況下易發(fā)生病害,尤其以漏雨參床和濕度大的地塊發(fā)生最嚴重。
首先,西洋參整個生長期需溫暖濕潤的氣候,但溫濕度過高和過低,都易造成病蟲害發(fā)生,溫度過高易得生理病害,畦面和作業(yè)道,放樹葉。麥草等物。濕度過大易得斑點病。參床要做成弓背形防止積水,四周挖排水溝,參床不露雨。
其次要勤檢查,見到病株及時拔掉,燒毀,病株穴位要消毒。勤拔草,有些雜草也容易造成病害,同時爭奪養(yǎng)分,見有雜草立刻拔除。勤澆水,干旱季節(jié)和干旱地區(qū)要勤澆水,否則植株生長的衰弱、也易得病害。勤松土,土壤疏松有利十各種微生物的活動,植物生長快。當土壤板結時,立枯病最容易發(fā)生。
比如斑點病,又叫黑斑病,主要發(fā)生在葉部也叫葉斑病。嚴重時危害植物的花、果實、種子、莖等。多雨季節(jié)斑點病發(fā)生流行蔓延。雨季到來交替打波爾多液。在6~7月份氣候干旱、無雨、空氣濕度大,溫度在20℃左右,潛藏在種子是、土壤中,枯枝落葉的病原菌,開始活動,侵害植株。在這種氣候條件下,一年可發(fā)生多次。被害位呈圓形或不規(guī)則的如同水浸樣的斑點,逐漸擴大成暗褐色斑,末期中間呈黃褐色,外側有輪紋,嚴重時葉片枯死。當侵害到葉柄、花梗、莖葉時,初呈綠色長斑,后為褐色,蔓延很快;濕度大時病斑上有一層黑色霉狀物,嚴重時早期死亡,果實初感染呈黃褐色,后期暗褐色,使果實變干,外面露一層暗綠色霉,種子不成熟。
西洋參主要有根腐病、銹腐病、疫病等根部病害,防治方法如下:
1、根腐?。阂彩俏餮髤⒅饕『χ?。人們往往看見參地里生長正常的西洋參植株很快失水萎蔫,將參挖出查看,參根幾乎全部腐爛,只剩下連接參莖的一截參根和黑色空洞的根皮。根腐病經(jīng)常成片發(fā)生,導致參苗成片死亡,給生產(chǎn)造成嚴重損失。
防治方法①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增施磷、鉀肥,少施氮肥。防止參床土壤中水分過大。②土壤處理:田間試驗證明,土壤熏蒸效果較好,但操作復雜,時間掌握不好或熏蒸劑釋放不完全,會對種子及參苗造成危害。另外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每平方米15~20克進行土壤消毒,能起到一定的防治效果。③生育期病害控制,發(fā)現(xiàn)病株立即拔除,并以石灰水、多菌靈等藥液澆灌病區(qū)周圍土壤,以便將病菌的侵染抑制在最小的范圍內(nèi)。綠亨1號主要對土壤真菌,特別是鐮刀菌、腐霉菌、伏草菌及絲核菌等有很強的殺死作用,播種和栽參前及生育期都可用,每平方米1克的用藥量,將藥劑溶解在3000克水中,澆在1米2土壤上。作畦時可用耙子拌勻。集安人參研究所在老參地上應用,西洋參出苗率比對照提高18%~20%,保苗率提高14%~15%。吉林農(nóng)業(yè)大學與撫松人參研究所共同試驗結果,對防治西洋參根腐病效果明顯。
一、加強肥水管理,培養(yǎng)健壯的植株,提高抗病能力。 及時疏松土壤,注意各個生長時期的水肥匹配供應,并噴施新高脂膜,保墑保肥效防水分耗散,確保植體有一個良好的、長環(huán)境和條件。
二、及時預防,防治結合。結合生產(chǎn)季節(jié)和天氣變化,及時用藥,并加施新高脂膜增提藥效,防病蟲侵襲和有效滅殺病蟲。在越冬前,要對土壤作滅殺病蟲處理,并噴施新高脂膜,防寒保溫防病蟲遷徙。
三、壯根狀莖,提高含量。葉片開始擴展的時候,向葉面上噴施藥材根大靈。使葉面光合作用產(chǎn)物(營養(yǎng))向根系輸送,提高營養(yǎng)轉換率和松土能力,使根莖快速膨大,藥用含量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