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7旬老太搬到南京居住幾個月懸繩自盡)
3月22日訊 21日晚,家住南京棲霞區(qū)邁堯路某小區(qū)的一名7旬老太在家中的窗戶上懸繩上吊,小區(qū)居民發(fā)現后立即報警。警方到場后請鎖匠將門打開,經過勘察排除刑事案件,老人留有遺書。小區(qū)鄰居及門衛(wèi)說并不認識老人,因為她幾乎不出門。有人說,老人兩個兒子在南京工作,前不久從老家鹽城將原本獨居的老人接來生活的。心理學專家認為,老人離開原本熟悉的文化和環(huán)境,到了陌生環(huán)境有眾多不適應,子女除了多關愛他們,也因設法幫助他們建立社交圈子。
老太窗口懸繩自盡被發(fā)現
當晚7點鐘,家住該小區(qū)的一對男女到樓幢后面去收衣服時,隱約看到隔壁窗戶隔著柵欄站著一個人?!爱敃r沒有燈光,我愛人就用手機照了一下,看見老太太趴在窗臺上,脖子上系有繩子,繩子拴在防盜網上,我們嚇得轉身就跑開了。”女青年說,他們立即報警。很快,警方趕到現場發(fā)現該住戶門窗關閉,室內沒有燈管,敲門也無人應答,于是請110開鎖匠將門打開。隨后,趕到的120急救醫(yī)生發(fā)現老人已經沒有生命體征。當晚,棲霞刑警趕到該住戶家中勘察,排除了刑事案件。據說,老太太留有遺書。遺書具體內容,記者尚無從打聽到,只聽說有句話提到“對不起兩個兒子。”
老人長期不出門大家都陌生
該住戶家中裝修整潔,面積達一百幾十個平方,室內堆放了一些數碼產品的包裝盒。此時,老人的兒子尚未回來。樓上一位鄰居說,樓上下見面幾乎不說話,他們并不認識這名老太太,她平日可能不出門,但經常能看到老人的兒子,他們工作比較忙,也天天會回到這里。小區(qū)門衛(wèi)李師傅說,小區(qū)里很多人,他都認識,見面也會打招呼,但這名老太太,他沒怎么見過。小區(qū)有位鄰居說,老太太70多歲,原本在老家鹽城,后來,在南京工作的兒子出于一片孝心,將她接了過來,可能平日更多的時間是她一個人在家,她也不怎么出門,或許一時想不開,以至于釀出悲劇。“要是經常串門,說說話,也許人就不會想偏了?!币晃秽従诱f。
除了關愛也要幫老人建立社交圈子
老人為何會想不開,記者尚不能臆斷。不過,獨居老人在家確實容易出現一些突發(fā)狀況,輕則摔倒、飲食不得當、精神壓抑,重則突發(fā)疾病死亡。南京心理危及干預中心張純博士認為,人是需要社交圈子的,生活需要環(huán)境體系支撐,如果一個人離開了原有的家,到了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就會出現文化沖突,包括方言不一樣,交流也會出現隔閡。城市小區(qū)生活相對閉塞,兒女把老家的獨居老人接到城里,這出于孝心本無過錯。但老人個體生活習慣有差異,接老人到一個新環(huán)境要征求老人意見,不能忽視老人的心理健康。比如說,獨居老人子女不在身邊,他(她)生活在老家,或許有左鄰右舍的張大哥、李大姐作為心理親情代償?!叭藗兂Uf孩子需要關注,其實‘老小孩’也需要關注,畢竟隨著身體的衰退,心理上也容易沮喪,老人渴望有人愛護他們?!睆埣冋J為,子女們把老人接到一個新的環(huán)境,除了要從精神上關愛他們,應設法幫他們建立自己的圈子。同時,作為社區(qū)居委會也應該為老人提供交流的活動。
老人如何建立自己社交圈?張純認為一方面依托社區(qū),社區(qū)居委會應該對轄區(qū)老人摸底,經常組織一些文娛活動請老人參加。子女幫助老人適應新環(huán)境,一開始可以多帶著他們與人接觸。比方說,記者的一個朋友小張,幾年前將老家的母親接到南京生活,一開始老人很不習慣,經常覺得住在樓里無聊,動輒鬧著要回家,兒子上班也不安心。不過小張嘴甜,在電梯里遇到小區(qū)樓上下的老人,他都會主動打招呼,還時常把母親介紹給他們認識。后來,小區(qū)的其他老人經常約她一起到附近的公園、超市、菜場,久而久之朋友越處越多,去趟菜場,經過門衛(wèi)、路邊修車攤攤主、再到菜場,一路上都有熟人打招呼。
佰佰安全網提醒:尤其上了年紀的老人來到一個新環(huán)境居住,有一定的排斥心理,需要家人更多的關愛,家人應盡快讓老人熟悉周邊的環(huán)境,如果是獨居老人換了新的居住地方心理負擔更大,親人應多多的陪伴,積極主動幫助老人建立朋友圈子,豐富老人的業(yè)余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