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通常以小麥、水稻、玉米為主糧,但是,從2015年以后,土豆或許也成為我們的主糧之一。外媒稱,在北京“小土豆美食”餐廳,中午80%的食客都會點土豆與豬肉一起烹制的名為“小土豆”的菜。
據奧地利《標準報》網站2月4日報道,目前,“小土豆美食”餐廳擁有大量連鎖店。20年前,冉龍軍超前地將被視為窮人食物的土豆做成美食。今天,他趕上了潮流:中國的經濟調控者在2015年初將土豆提升為又一種主食,使其躋身水稻、小麥和玉米組成的主糧聯(lián)盟?!掇r民日報》已經提到13億人口食物鏈的“第三次主糧革命”——在小麥和玉米作為水稻這一古老的人工培植作物的補充之后。
盡管土豆進入中國后也扎下了根,但在餐桌上卻被邊緣化。有太多苦澀記憶與土豆聯(lián)系在一起。年長的農民回想起上世紀60年代的饑荒。數(shù)百萬曾經的城市知青回想起文革期間的下鄉(xiāng)歲月。那時土豆往往是唯一可供食用的作物。
中國人也出于其他原因疏遠土豆。土豆不同于米飯和面條,很難用筷子夾取。冉龍軍曾做過許多嘗試,讓土豆不僅僅是可口的蔬菜,但都白費勁。他說:“顧客在點土豆后往往還要再加上一碗米飯或面條。否則他們覺得沒吃飽。”
中國人將被戒除這種感覺。官方表示要推動土豆“主糧化”戰(zhàn)略,并因此引發(fā)了關于中國政府在為13億人口提供食物方面存在問題的質疑。官方及時進行了否認,但這種擔心是合理的。
世界銀行表示,目前中國每年的水稻和其他谷物消耗量約為6億噸,到2020年和2030年將分別增長至6.7億噸和7億噸。迄今為止中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自給自足。但代價卻很高昂。媒體稱,中國農民每年使用了世界上三分之一的化肥以及大量農藥,土地受污染,水資源正在耗盡。近三年的谷物進口量一直在增加。
屆時,中國人或許不得不讓土豆變得可口。冉龍軍想通過現(xiàn)代廣告宣傳而非政治宣傳去說服國民。他說,土豆畢竟是“綠色食品”,富含維生素和蛋白質,且沒有化肥殘留物。未經煎炸的土豆還可用于減肥。至于這些論據能否說服中國人,還需時間證明。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也警告中國有朝一日可能出現(xiàn)無法主要靠自己供給的情況。全球每年的谷物交易量為3億噸,正好是中國每年消耗量的一半。在最近公布的一篇講話中,習近平說,即便我們能把國際市場上的谷物都買過來,也不夠我們吃半年的。解決方案應該是只消耗少量水和化肥的土豆。通過讓土豆種植面積翻番,中國想在10到20年內再次創(chuàng)造穩(wěn)定的主食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