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許多施工工地建設時,經常會找到一些未被人發(fā)現的歷史古墓。最近,在北京第五十五中學學校建設工地內,就發(fā)現了一座古墓。
近日,有網友微博爆料,稱北京市五十五中學發(fā)現歷史人物多爾袞墓地。對此,北京市文物局宣教處工作人員回復記者表示,市文物局對五十五中學考古挖掘,清理八座清代墓葬,出土器物十余件,但發(fā)現的墓地并非多爾袞墓葬。
五十五中學一老師告訴記者,墓地是學校施工建設地下工程時發(fā)現的,考古現場在學校南門附近,目前考古挖掘已結束。
記者在附近看到,考古現場被寫有“建設”字樣的藍色鐵皮環(huán)繞,透過縫隙可以看到施工土地上有高低不平的挖掘痕跡。
市文物局宣教處工作人員介紹,考古挖掘現場屬于五十五中學地下食堂以及附屬用地建設項目,文物局于11月13日到11月18日對此進行考古挖掘。“清理出清代墓葬8座,出土器物有銅錢、銅飾、陶罐等十余件”,在墓葬區(qū)東北部還發(fā)現一塊用朱砂書寫的方磚買地券,“買地券跟家族墓有關”。
此外,針對網友稱該墓地是多爾袞墓,該工作人員表示,“附近墓葬非多爾袞墓葬”。
另據市文物局介紹,五十五中學的考古挖掘屬于搶救性考古。“所謂搶救性考古,指的是文物古跡已被破壞,保留不了,挖開進行考古”,北京市文物保護協會會員、知名文保人士“頤和吳老”解釋稱。
多爾袞相關資料
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年—1650年),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多爾袞17歲隨皇太極出征,征討蒙古察哈爾部,成正白旗旗主。1635年,多爾袞等率軍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額哲并獲得傳國玉璽?;侍珮O死后,多爾袞和濟爾哈朗以輔政王身份輔佐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帝位,稱攝政王;順治元年(1644年)指揮清軍入關,清朝入主中原,先后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
順治七年(1650年)冬死于塞北狩獵途中,追封為“清成宗”,謚懋德修遠廣業(yè)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兩個月后,于順治八年(1651年)二月剝奪多爾袞的封號,并掘其墓。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為其平反,恢復睿親王封號,評價其“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yè),厥功最著”。
佰佰延伸閱讀:探訪秦東陵神秘的“羋月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