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喝酒”就不是酒駕。雖然開車者確實不曾喝酒,但食用含酒精的食物也可能導致酒駕。如:醫(yī)用漱口水和口腔清新劑中含有酒精,使用后應用清水漱口,待酒精成分揮發(fā)后方可駕車;酒釀丸子、豆腐乳、酒心巧克力、醉蝦、藿香正氣水等含酒精輔料的食物、藥物也都可能成為酒駕的“元兇”。
五一小長假,很多市民選擇自駕出行。尤其假期親友聚會往往以酒助興,但駕駛員對酒后駕車危害的認識仍有一些誤區(qū)容易被忽視。江蘇無錫警方從酒駕案例中梳理出三個易被忽視的誤區(qū),提醒駕駛員注意。
誤區(qū)一:酒量大,喝一點沒啥。無錫交警介紹,有些人認為自己酒量很大,消化得快,一斤酒量喝個半斤八兩再開車也不會有問題。但實際上,并非酒量大的人血液里的酒精含量就比酒量小的人少。大量飲酒后,血液中的酒精含量會跟著上升,酒量大的人即使感覺不到醉,也有可能早已達到酒駕或醉駕程度。而相對的,酒量小的人可能只喝了一點酒,實際上反應已經(jīng)遲鈍了,雖然還達不到酒駕或醉駕檢測標準,開車駕駛也十分危險。
誤區(qū)二:喝了酒睡一覺就能開車。警方介紹,血液里酒精的代謝需要一定過程,酒精濃度數(shù)值的高低與酒后時間長短有關,但由于個人體質(zhì)不一樣,酒精代謝的速度也不一樣。中午過量飲酒后睡一覺再開車,或是晚上“喝高了”第二天早上開車,不能想當然地認為“沒事了”,因血液中仍然含有大量酒精,仍然有可能構成酒駕或醉駕,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隔餐醉”或是“隔夜醉”。
誤區(qū)三:沒“喝酒”就不是酒駕。雖然開車者確實不曾喝酒,但食用含酒精的食物也可能導致酒駕。如:醫(yī)用漱口水和口腔清新劑中含有酒精,使用后應用清水漱口,待酒精成分揮發(fā)后方可駕車;酒釀丸子、豆腐乳、酒心巧克力、醉蝦、藿香正氣水等含酒精輔料的食物、藥物也都可能成為酒駕的“元兇”。警方提示,此類情況駕駛員也應盡量避免立刻駕駛,如以“吹氣”方式被查出酒駕,應要求檢測血液酒精含量,最終以血檢為準。
“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大家不能總說不做,否則后果相當嚴重,你懂得!更多駕駛安全常識請關注佰佰安全網(wǎng)!
責任編輯:吳夢莉
2023.01.03 22:49:12
2023.01.03 22:48:02
2023.01.03 22:45:47
2023.01.03 22:44:37
2023.01.03 22:43:10
2023.01.03 22:39:34
07/17冒用他人身份信息如何處罰?
12/19非法持有警用標志如何處罰?
01/29酒駕太危險,為了安全還是謹慎
07/16暴力抗法會受到什么樣的處罰?
07/17非法捕鳥如何處罰?
03/23毒雞翅如何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