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W35廢堿:是從工業(yè)生產、配制、使用過程中產生的廢堿液、固態(tài)堿及堿渣(PH>=12.5的液態(tài)堿)。HW35廢堿的主要來源:1)工業(yè)化學品制造。2)化學分析及測試。3)金屬及其它制品的堿蝕、出光、除銹(油)及清洗。4)廢水處理。5)紡織印染前處理。6)造紙廢液。工業(yè)廢堿屬于危險廢物,是指列入國家危險廢物名錄,或者根據國家規(guī)定的危險廢物鑒別方法和鑒別標準認定的具有危險特性的固體廢物。在處理工業(yè)廢堿的時候要注意安全,不要讓工業(yè)廢堿大量流失。
針對實驗廢液,主要采用直接稀釋、化學處理、回收利用等方法來處理廢液.
(1)直接稀釋法.適用于濃度較低的酸堿類廢液或濃度略高于《污水綜合排放標準》中規(guī)定的二級標準的廢液,可用此法.
(2)化學處理法.含劇毒強腐蝕性物質的廢液,污染物濃度遠遠高于《污水綜合排放標準》二級標準的廢液,可采用此法處理.多適用于無機廢酸、廢堿的處理.
(3)回收利用法.對有機廢液的處理多采用蒸餾回收利用的方法.酸性廢液、堿性廢液的處理方法多采用酸堿綜合法或直接稀釋法.各實驗室產生的廢酸、廢堿除可再利用的以外,可進行酸堿中和生成無毒性鹽類溶液,然后再排放至下水管.濃度高的酸堿廢液,平時分開貯存、定期混合再進行中和處理.中和后的酸、堿廢液pH在6.5~8.5問,達到排放標準后方可排放.另外清洗玻璃器皿等儀器的廢液,因經大量水洗涮,濃度小,可直接排放至下水管.
對環(huán)境的污染主要表現
(1)污染大氣
固體廢物對大氣的污染表現為三個方面:1.廢物的細粒被風吹起,增加了大氣中的粉塵含量,加重了大氣的塵污染;2.生產過程中由于除塵效率低,使大量粉塵直接從排氣筒排放到大氣環(huán)境中,污染大氣;3.堆放的固體廢物中的有害成分由于揮發(fā)及化學反應等,產生有毒氣體,導致大氣的污染。
(2)污染水體
1.大量固體廢物排放到江河湖海會造成淤積,從而阻塞河道、侵蝕農田、危害水利工程。有毒有害固體廢物進入水體,會使一定的水域成為生物死區(qū)。
2.與水(雨水、地表水)接觸,廢物中的有毒有害成分必然被浸濾出來。從而使水體發(fā)生酸性、堿性、富營養(yǎng)化、礦化、懸浮物增加,甚至毒化等變化,危害生物和人體健康。在我國,固體廢物污染水的事件已屢見不鮮。如錦州某鐵合金廠堆存的鉻渣,使近20平方公里范圍內的水質遭受六價鉻污染,致使七個自然村屯1800眼水井的水不能飲用。湖南某礦務局的含砷廢渣由于長期露天堆存,其浸出液污染了民用水井,造成308人急性中毒、6人死亡的嚴重事故。
電離時所得陰離子全部是OH-的是堿;堿:OH-和金屬離子(或NH4)。在水溶液中電離出的陰離子全部是氫氧根離子(今理論認為,電離時能吸收質子的物質為堿性,陰離子全為OH-的為堿類,統稱堿),與酸反應形成鹽和水。典型的堿如胺類物質(包括氨水,化學式:NH3·H2O),燒堿(氫氧化鈉,化學式:NaOH),熟石灰[氫氧化鈣,化學式:Ca(OH)2]等。堿的更廣義的概念是指提供電子的物質,或是接受質子的物質。
化學定義:
能夠提供電子對的物質。(有些鹽類物質溶液的pH值也大于7,但它不是堿,如:純堿(碳酸鈉)Na2CO3,小蘇打(碳酸氫鈉)NaHCO3等。)
分類:
按一個堿分子電離出氫氧根離子的個數分:一元堿二元堿多元堿。
酸性廢水是pH值小于6的廢水,主要來自于冶金、金屬加工、石油化工、化纖、電鍍等企業(yè)排放的廢水;堿性廢水是pH值大于9的廢水,主要來自于造紙、制革、煉油、石油化工、化纖等行業(yè)。
酸堿廢水進入水體會破壞自然中和作用,使水體的pH值發(fā)生變化,影響水生生物的正常生長,使水體自凈功能下降。酸堿廢水滲入土壤,會破壞土壤的理化性質,造成土壤的酸化或堿化,影響農作物正常生長。水體酸性化還會對船舶、橋梁及其他水上建筑物造成損害。酸堿廢水常用中和法處理。處理含酸廢水時,常用堿或堿性氧化物為中和劑;處理堿性廢水則以酸或酸性氧化物為中和劑。對于中和處理,首先考慮以廢治廢的原則,將酸性廢水與堿性廢水互相中和,或者用廢堿渣中和酸性廢水,用煙道氣中和酸性廢水。
制堿廠、印染廠、皮革廠等工業(yè)在生產過后產出的廢堿水體積大,處理難度高,是令企業(yè)頭疼的真命題。而在低濃度的廢堿水處理常用投藥中和法和過濾中和法。投藥中和法處理設備較簡單,但沉渣量大,后續(xù)不易處理;過濾中和法處理雖然出水pH值穩(wěn)定,產生的沉渣較少,但是進入中和濾池的堿濃度有限制。二者處理廢堿水的效率低,不穩(wěn)定同時更達不到國家排放標準,關鍵是不能實現廢堿水有利用價值的物質循環(huán)再利用,而萊特萊德·環(huán)境的廢堿液回收工藝完全可以!
回收利用法.對有機廢液的處理多采用蒸餾回收利用的方法.酸性廢液、堿性廢液的處理方法多采用酸堿綜合法或直接稀釋法.各實驗室產生的廢酸、廢堿除可再利用的以外,可進行酸堿中和生成無毒性鹽類溶液,然后再排放至下水管.濃度高的酸堿廢液,平時分開貯存、定期混合再進行中和處理.中和后的酸、堿廢液pH在6.5~8.5問,達到排放標準后方可排放.另外清洗玻璃器皿等儀器的廢液,因經大量水洗涮,濃度小,可直接排放至下水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