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5月1日,華山千尺幢上發(fā)生險情:一位中年人被擁擠的游人擠離臺階,掉下山崖,由他引起的連鎖反應,使10余名游客掉下山去。11人華山搶險隊,懸崖邊他們連成一條生命索,冒著被擠落的危險,筑起一道50多米長的人墻,屹立在懸崖邊沿。
11人華山搶險隊,懸崖邊他們連成一條生命索,冒著被擠落的危險,筑起一道50多米長的人墻,屹立在懸崖邊沿。
1983年5月1日,華山千尺幢上發(fā)生險情:一位中年人被擁擠的游人擠離臺階,掉下山崖,由他引起的連鎖反應,使10余名游客掉下山去。人群騷動,險情在加劇。.正在這里游山的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員王強、李博、趙建華、王連剛、徐軍、石俊、楊海濤、應可滿、武若君、胡湖、雷偉等馬上組織起來,冒著自身被砸傷、撞落的巨大危險,奮力搶救從崖梯上跌落下來的十余名負傷游人。
在百尺峽,他們冒著被擠落的危險,筑起一道50多米長的人墻,站在懸崖的邊沿,保護千百名嚴重擁塞的游人安全疏散。隨后,他們又沿著艱險的山路,將幾名重傷員抬到安全地帶,運用所學的醫(yī)學知識,為傷員緊急救護,并急送醫(yī)院。
社會影響:團中央授予這個華山搶險英雄集體“全國新長征突擊隊”稱號,趙建華等11名搶險學員被授予“全國新長征突擊手”稱號。由于他們當時的冷靜處理,避免發(fā)生更嚴重的事故。直到多年以后,人們一提起華山,就會提起這支年輕人組成的臨時搶險隊。
1983年5月1日,人頭攢動的華山千尺幢上發(fā)生嚴重險情,一位中年工程師被游人擠離了臺階,引起連鎖反應,十余名游客急速地直往下掉,正在這里游山的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員王強、李博、趙建華、王連剛、徐軍、石俊、楊海濤、應可滿、武若君、胡湖、雷偉等自發(fā)組織起來,冒著自身被砸傷、撞落的巨大危險,奮力搶救叢崖梯上跌落下來的十余名負傷游人。在百尺峽,他們冒著被擠落的危險,筑起一道五十多米長的人墻,屹立在懸崖的邊沿,保護千百名嚴重擁塞的游人全部疏散,安全下山。隨后,他們以非凡的毅力,沿著艱險的山路,將幾名重傷員抬到安全地帶,運用所學醫(yī)學知識,為傷員緊急救護,并急送醫(yī)院,使其脫離險境。
1983年9月,總政治部、教育部、團中央聯(lián)合召開“華山搶險英雄集體表彰大會”。團中央授予華山搶險英雄集體“全國新長征突擊隊”稱號,趙建華、王連剛、徐軍、石俊、楊海濤等11名搶險學員被授予“全國新長征突擊手”稱號,武若君、趙建華、楊海濤等5人榮立三等功。
責任編輯:甘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