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紙傘是一種用涂上原生態(tài)熟桐油的棉紙做傘面的雨傘。油紙傘源于中國,亦傳至亞洲其他地區(qū)如日本、朝鮮、越南、泰國、老撾等地。油紙傘除了是擋陽遮雨的日常用品外,也是嫁娶婚俗禮儀一項不可或缺的物品,中國傳統(tǒng)婚禮上,新娘出嫁下轎時,喜娘會用紅色油紙傘遮著新娘以作避邪。日本傳統(tǒng)婚禮上,新娘也會被紅色油紙傘遮著,老人喜好象征長壽的紫色傘,送葬時則要用白色傘。日本傳統(tǒng)舞蹈也會以油紙傘作道具,茶道表演時用的要用“番傘”。
在早期客家莊里,由于“紙”與“子”諧音,故客家女性婚嫁時,女方通常會以兩把油紙傘作為嫁妝,一含“早生貴子”的意思,且“傘(傘)”字里有四個人字,也象征著多子多孫,而油紙傘傘面張開后形成圓形,且“油”與“有”諧音,為祝福新人生活美滿圓滿的意思。男子16歲成年禮時,也會以相同理由贈予一對油紙傘。
傘相傳由魯班之妻云氏發(fā)明。據(jù)傳,早在春秋末年,我國古代著名木工師傅魯班常在野外作業(yè),若遇下雨,常被淋濕。魯班妻子云氏想做一種能遮雨的東西,她就把竹子劈成細條,在細條上蒙上獸皮,樣子象“亭子”,收攏如棍,張開如蓋。實際上,這就是后來的傘?!芭駷闂l,蒙以獸皮,收攏如棍,張開如蓋”,但初期的傘多以羽毛、絲綢等物料制作。發(fā)明紙后,絲由紙代替,制成紙傘。宋時稱綠油紙傘。以后歷代均有改進,油紙傘,油傘、蝙式傘,最后形成今天的大眾用品。
油紙傘實際出現(xiàn)的時間不明,約于唐朝傳至日本、朝鮮。明朝開始于民間普及,《天工開物》提到:“凡糊雨傘與油扇,皆用小皮紙?!?,沈括《夢溪筆談》也提到:“以新赤油傘,日中覆之?!苯系貐^(qū)由于氣候潮濕多雨,當時制傘業(yè)十分蓬勃。在一些文學作品如《白蛇傳》等也可以看到油紙傘的蹤影。油紙傘后來傳至亞洲其他地區(qū)如日本、朝鮮、越南、泰國、老撾等地。
責任編輯:羅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