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誘老年投資人上當受騙的呢?
首先,許以小恩小惠。很多線下理財公司招攬投資人的主要手段是宣講會、投資人見面會等?;顒蝇F(xiàn)場會發(fā)一些紀念品,小到水杯、掛歷,大到微波爐、洗衣機,花樣繁多。一聽有免費的東西可以領取,老大爺老奶奶們呼朋喚友,紛紛前去捧場。
第二步,親情炮彈。人到場了,戲就該開演了。“理財培訓師”知道怎么樣才能取得老人們的信任,“叔叔”“阿姨”,“大爺”“大媽”的叫著,感覺比親兒子都親(要錢的時候,你是他大爺,還錢的時候,他是你大爺)。如果現(xiàn)場拿不下,過后時不時打打電話、登門拜訪。
第三步,高額誘惑。關系到了,獠牙也就露出來了。“我們公司的產(chǎn)品收益多么多么高,銀行的多少倍,每個月投資收益就可以支付平時的生活開銷,投1萬,利息能滿足一個月的水電,投50萬,就能滿足日常生活所需了,比坐吃退休金好的多?!崩项^老太太們一聽,這挺好,錢放銀行也是放,做個理財也一樣,這孩子人又勤快,嘴又甜,能幫一把算一把的心態(tài),手一揮,買。
P2P 作為時下最熱門的投資渠道,當然有其優(yōu)勢,不過在她看來,老年人選擇P2P投資風險較大。
一方面,老年人比較難以判斷平臺的可信度,目前P2P行業(yè)良莠不齊,如果選擇了成立時間很短,資質無法考量的平臺,萬一出現(xiàn)跑路、倒閉的情況,投資的本金可就打水漂了。而另一方面,P2P 正在去擔保化,一些大型平臺正在逐步培養(yǎng)投資者本身的風險意識,如果老年投資者無法清楚明白其中利害,萬一無法實現(xiàn)預期收益,心理的落差可想而知。
有客戶把P2P 投資當成了銀行理財產(chǎn)品,因為宣傳單頁上只寫‘理財產(chǎn)品’、‘保本保收益’這樣的字眼,產(chǎn)品性質很容易就被誤讀了。;每每有老人咨詢相關產(chǎn)品,她都會提示風險,并且建議老人和自己的子女多多交流,以防止盲目輕信保本、保收益的諾言,到頭來反而損失慘重。
我們發(fā)現(xiàn)老年人在接受理財產(chǎn)品時是有個過程的,一開始起步階段,通常只會買期限較短的產(chǎn)品,比如3 個月的,待到產(chǎn)品到期,收益達到了預期值,那么他自然愿意開始第二次的嘗試。幾次下來,會慢慢延長投資期限,選擇6 個月、1 年期甚至更長時間的產(chǎn)品。;王卉說。在她與很多老年人的交流中發(fā)現(xiàn),他們對流動性的需求其實并不是那么強烈,絕大部分的存款都不會急用,日常生活開支靠退休工資就能負擔,但出于對醫(yī)療傷病方面大額開支的擔憂,一定會留出一筆醫(yī)療儲備金;,這也使得多數(shù)老年人會把相當金額的存款放在活期賬戶上。
警惕保本、保收益;
不過,雖然老年人理財都是以保本;、穩(wěn)健;為主要目標,但對風險的辨別能力卻比較弱。一些新興的投資渠道在喊著穩(wěn)賺不賠;、保本保息;的同時,還亮出了高于12%甚至18%以上的收益水平,這無疑會令老年人動心。但實際上,高收益與零風險是無法并存的。
子女發(fā)現(xiàn)老人上當,也可不用當面“對質”,以免引起父母抵觸??蓭麄冊诰W(wǎng)絡、電視上查找相關案例,細致地講解這些人是怎么受騙的,找到他們與案例中受害者的相似之處。也可以讓父母的朋友、鄰居在平時聊天時有意說出發(fā)生在身邊的真人真事,用事實讓老人自己認識到問題,主動糾錯。
如老人實在不聽勸,可介紹正規(guī)賣家給老人。比如老人堅持買騙子的醫(yī)療品,就給老人介紹正規(guī)藥店的醫(yī)療品,還可以告訴他,鄰居阿姨也用這個產(chǎn)品,效果很好。有了身邊的“案例”,老人相信子女的幾率就會大增。
要克服貪欲的心理,要打消“用小錢賺大錢”、“吃小虧占大便宜”或“不勞而獲”的念頭,世界上沒有天上掉餡餅的好事,要看好自己的錢袋子,凡是有人讓你出錢的時候,一定要多一個心眼兒,不能輕易將自己的錢拿出來、送出去。
不輕信,“反向核實”最有效
利用改號軟件或偽基站偽裝成10086,并將“釣魚”網(wǎng)站鏈接附在短信內(nèi),或以官方短信號碼編造積分兌換、中獎等內(nèi)容騙取用戶的信任,是電信詐騙最常用的伎倆。一旦市民點擊該鏈接,下載帶有病毒的軟件,或按提示在所謂的客戶端頁面上填入自己的身份證、銀行卡賬號和密碼等重要信息,不法分子用用戶銀行卡號通過電商和支付平臺發(fā)起購物申請,并利用軟件病毒在后臺讀取用戶接收到的短信驗證碼,盜刷銀行卡。
防范電信詐騙,對市民而言,關鍵要做到“三不”:一是不要相信天上掉餡餅的事;二是不要相信天上掉石頭的事,比如說冒充公檢法詐騙,說銀行賬戶涉及洗錢等。三是不輕信、不轉賬、不匯款。
警方提醒,要認真甄別來電和接收到的短信息,不要輕易打開來歷不明的短信,不要隨意下載鏈接軟件,不要輕易提供或錄入銀行卡賬號、密碼等涉及財產(chǎn)安全的重要信息。遇有疑問,應立即撥打官方客服電話或向權威部門詢問核實。
其實,專門針對中老年人的養(yǎng)生休閑旅游以及度假村的投資項目,以保本高額回報作誘餌,已經(jīng)不是新鮮的騙術,已經(jīng)流行了很多年,為此上當受騙的老年人不計其數(shù),幾乎每天都在上演,那么作為兒女,應該在和父母平時的聊天溝通過程中,多提醒父母預防經(jīng)濟詐騙,多給父母講述經(jīng)濟詐騙的手段和類型,中老年人見多識廣了,防騙意識自然就提高了。孝敬老人不僅是讓老年人衣食無憂,精神快樂,更該包括增加老年人的防騙意識,增強老年人的防騙意識也是家庭的平安工程,絲毫不比給老年人提供天倫之樂地位差,老人被騙不平安,子女有守護之責,更有過失。
如今針對電話、投資等經(jīng)濟詐騙,公安機關和街道辦以及社區(qū)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的廣泛宣傳,年輕人對這樣的騙術已經(jīng)很熟悉,但是針對老年人的宣傳卻顯得很不到位,更多的情況是在小區(qū)張貼不太顯眼的標語或者提示語,還常常保留不了多長時間就消失了,而在街頭的ATM機上的提示,老年人由于不太使用ATM機,因此根本無法看到警示,平時的社區(qū)防騙教育如果能夠做到擴大范圍,人人不遺漏,對于詐騙伎倆的揭露也能夠體現(xiàn)廣泛性,提高防騙特別是老年人防騙知曉率,那么此類的詐騙鬧劇和悲劇才會因為防騙教育的廣泛性而減少。
很多投資公司都打著非融資性擔保公司的名義進行宣傳,號稱“有擔保無風險”。然而按照規(guī)定,非融資類擔保公司的業(yè)務范圍是開展預付款擔保、工程履約擔保、訴訟保全擔保等等,以及與擔保業(yè)務有關的融資擔保咨詢以及服務,其業(yè)務對象一般是企業(yè),不對個人開展投資業(yè)務。
目前國家明令禁止擔保公司從事吸收存款、發(fā)放貸款等非法集資活動,即便是在金融辦備案審核的融資性擔保公司,也只能從事融資性活動的擔保業(yè)務,不能吸收公眾存款。這是很多老年人不了解的。
不愿跟子女商量,投資公司帶來存在感
在投資前,盡管有種種顧慮和不明白的地方,卻沒有一個老人跟子女商量,有的甚至會瞞著老伴。劉先生的解釋是:“我自己的錢,為什么要征求孩子的意見?”他想了想,又說:“不商量是因為沒法商量,無論你干什么,他們都反對,沒有理由,不解釋原因,常常三兩句話把你打發(f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