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基站偽裝“10086”,騙你積分換現(xiàn)金
當靠近一個區(qū)域時,市民會同時收到一條內(nèi)容相同的短信?!斑@就是偽基站發(fā)送的短信,之前多數(shù)是發(fā)送房產(chǎn)短信,現(xiàn)在一些詐騙犯雇用其發(fā)送詐騙短信,特征就是短信中有一個網(wǎng)址?!泵窬Q,偽基站的操作者一般都是開車,速度比較慢,車上有一個天線。
偽基站可以模擬電信運營商或者銀行客服電話號碼,利用智能手機的默認功能偽裝成官方發(fā)送的短信。辦案民警稱,這屬于詐騙分子的一次技術升級,讓更多人上當受騙。
雖然手機短信中也有銀行等機構發(fā)來的安全鏈接,但不少用戶難以通過對方短信號碼、短信內(nèi)容、鏈接形式等辨別真?zhèn)?,所以建議用戶盡量不要點擊短信中自帶的任何鏈接。特別是Android手機用戶,更要防止中木馬病毒。
詐騙案件發(fā)生后,到公安機關報案時,應在簡單說明案情后,要求警方暫緩辦理接報案件手續(xù)(接報案件手續(xù)至少要1至2小時),然后在警方陪同下快速到銀行辦理凍結被害人自己銀行卡的手續(xù),阻止犯罪嫌疑人轉賬、提款。
如果能準確提供涉嫌詐騙的銀行卡號,可以撥打涉嫌詐騙的銀行卡號所屬的銀行客服電話,查詢該卡的開戶地點,并迅速到營業(yè)網(wǎng)點查清資金流向;如果不能準確提供銀行卡號,可以到銀行柜臺憑本人身份證和銀行卡查詢騙子的賬號。
通過凍結涉嫌詐騙的銀行卡號為公安機關破案爭取時間。具體做法為:通過電話撥打該詐騙賬號所屬銀行的客服電話,根據(jù)語音提示,輸入該詐騙賬號,然后重復輸錯幾次取款密碼就能使該詐騙賬號被凍結24小時。由于各家銀行規(guī)定不同,具體次數(shù)不同,以工商銀行為例,通過撥打95588客服,輸錯3次取款密碼,賬戶就會被凍結。這項操作是為了防止嫌疑人手機銀行轉賬。如果被騙的錢較多,一定要在次日的凌晨重復上述操作,則可以繼續(xù)凍結24小時。
理論上講,老年人的知識和經(jīng)驗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提升的。但事實上,老年人大多處于高度的信息封閉狀態(tài),并日益脫離社會。據(jù)第15次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絡發(fā)展狀況的分析顯示,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網(wǎng)民僅占全國網(wǎng)民的1.1%,反映了很多老年人正隔絕于信息時代。在當前中國社會,空巢老人家庭日漸增多,老人和子女以及鄰里之間的溝通逐漸減少,老年人越來越面臨著情感上的孤獨和寂寞,同時也面臨著信息獲取上與時代脫節(jié)。
有趣的是,在上當受騙的老年人中,女性較男性更容易中招。從社會心理學角度講,“男主外,女主內(nèi)”,一向是我國的文化傳統(tǒng),因而大多數(shù)中國家庭中,女人掌握家庭財務大權。許多老年女性在退休后,社會角色轉變?yōu)榧彝ブ鲖D,常常封閉自我。她們的精力大多放在照顧家人和孫輩的生活起居上,缺乏與社會和年輕人交流的機會,也因此極易被所謂的新概念、新信息所蒙蔽。因此,一方面手握財權,一方面認知閉塞,中老年女性自然成為了騙子最為青睞的目標。
如騙子會謊稱辦事時錢包被盜了,身無分文,連回家都成問題,并趁機向受害者借用銀行卡,好讓同事或朋友幫忙匯款過來,一會再取出來,事后可以給予一些好處云云……不知不覺中騙子套出了密碼,將受害者卡里的錢都取走。
心理專家提醒:幫助別人也要有一定的警惕性,對于要交出自己手機、現(xiàn)金、銀行卡等財物的就應多留心眼,加以警覺。此外,如果對方提出給現(xiàn)金酬勞或者是其他好處,也要冷靜思考,不要被迷惑,最好直接拒絕,讓他們打110或者找警察。
QQ盜號詐騙,朋友圈盜號詐騙等手法,都是騙子利用木馬病毒盜取了網(wǎng)友的QQ或微信,從而了解網(wǎng)友與各個好友之間的關系,從中分析出有詐騙價值的對象,抓緊時間學習和模仿,一旦發(fā)現(xiàn)哪天有機可乘,就假冒出現(xiàn),編造各種借口,向網(wǎng)友借錢。
年紀越大就越傾向于相信別人
隨著年紀增大,老年人的知識、信息結構明顯跟不上社會的發(fā)展,對社會中很多復雜的現(xiàn)象知之不多,知覺反應遲鈍,輕信花言巧語,加之與社會接觸較少,分析判斷能力減弱,對花樣日益翻新的騙術不易識別,易被歪門邪說所迷惑,便往往成為犯罪分子詐騙的目標。
物質(zhì)、健康需求增大
部分老年人退休或下崗后經(jīng)濟狀況不夠穩(wěn)定,常期望能有機會意外致富,因此容易上假廣告和推銷商的當,損失錢財。另外,隨著身體各項機能逐漸衰退,病痛增多,他們對晚年生活的不確定感以及對死亡的恐懼感會增強,這個時候,他們會特別迷信各種“神奇”的療法,以求“不得病”,一些江湖騙子就利用部分老年人的心理,打著祛病強身、偏方有奇效等幌子進行欺騙。
利用了受害者的心理弱點
詐騙電話和短信通常有一個特點:以一些緊急的事作為噱頭,將受害人一步步引入陷阱,進而要求受害人匯款。比如,“你的家人XX遭遇車禍,現(xiàn)在醫(yī)院搶救需要住院費”、“你的賬戶涉及非法洗錢和詐騙,將被警方查封”、“有人想要你的一條腿,想要活命就匯款到xxx”、“這里是xx法院,您有一張傳票……”
如果是此前從未接觸過類似短信和電話的人,多半第一反應都是意外、震驚和緊張。這種慌亂正是騙子求之不得的效果。當這些緊急事件突如其來,當事人因受到強烈刺激,往往會喪失理智和思考能力,防范心極易崩潰,出現(xiàn)驚慌失措、手足無措的狀態(tài)。在心理學中,這種情況被稱為“應激狀態(tài)”。
無論是生命安全受到威脅還是銀行賬號要被查封,這樣的“緊急事件”讓人處于一種應激狀態(tài)之中,這時注意力會變得狹窄——只能看到眼前的急事,思維也會變得受限——根本顧不上懷疑和質(zhì)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