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也是鹽漬土分布廣泛的國家,編制中國鹽漬土分布圖時粗略計算,中國的鹽漬土面積約為1億ha,其中現(xiàn)代鹽漬土約占37%,殘積鹽漬土約占45%.潛在鹽漬土約占18%。中國鹽漬土分布于遼、吉、黑、冀、魯、豫、 晉、新、陜、甘、寧、青、蘇、浙、皖、閩、粵、內蒙古及西藏等19個省區(qū)。按自然地理條件及土壤形成過程,劃分為濱海濕潤—半濕潤海浸鹽漬區(qū)、東北半濕潤—半干旱草原—草甸鹽漬區(qū)、黃淮海半濕潤—半干旱旱作草甸鹽漬區(qū)、甘新漠境鹽漬區(qū)、青海極漠境鹽漬區(qū)及西藏高寒漠境鹽漬區(qū)等8個分區(qū),用于指導生產實踐。
實踐證明,改良鹽漬土是一項復雜、難度大、需時間長的工作,應視各國、各地的具體情況制定措施。
(1)建立完善的灌溉系統(tǒng),使地下水深度保持在臨界深度以下。
(2)建立現(xiàn)代化排水系統(tǒng):①水平排水,主要以明溝、暗管的形式進行,既能降低地下水位,又可以排出土壤中的鹽份;②垂直(豎井)排水,豎井排水價格低、不占地、水量大、水質好、控制調節(jié)性地下水位靈活、維修工作少,同時又可以和灌溉相結合,豎直設井以梅花型布井效果為最好。
(3)化學改良。在堿土上施化學改良劑。
(4)種植水稻對堿土的改良較有效。
(5)利用咸水灌溉。咸水灌溉雖然能增加土壤中鹽份,但也能增加土壤濕度,降低土壤溶液中的濃度。
造成次生鹽漬化的直接原因是引黃灌溉打亂和截斷了排水系統(tǒng),和大水漫灌,灌溉工程不配套等。灌溉水的大量滲漏,引起了地下水位升高。
土地鹽漬化的原因:
(1)在比較干旱的地區(qū)大水漫灌或只灌不排,會導致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位上升時把地下的鹽分帶到地表面來,在強烈的陽光照射下水分蒸發(fā),鹽分留在地表,使地表土壤中鹽分增多,出現(xiàn)鹽漬化;
(2)在沿海地區(qū),人們長期過度開采地下水導致海水入侵,使地下水質惡化。再加上灌溉不合理地下水位上升,鹽分隨著上升,土地鹽漬化;
(3)在一些比較干旱的地區(qū)河流上游的人們大量引水灌溉,使河流流向下游的水量減少、入海水量減少,海水倒灌導致沿海三角洲土壤鹽漬化,如尼羅河三角洲地區(qū);
(4)一些比較封閉的河口地區(qū),在河流進入枯水期時,河口水位低海水上溯形成咸潮,導致河流兩岸土地鹽漬化。
鹽漬化劃分標準主要有以下幾種:
鹽漬化程度 含鹽總量 氯化物(以cl-%計) 硫酸鹽(以SO4-%計) 生長情況
非鹽漬土 <0.3 <0.02 <0.1 正常
弱鹽漬土 0.3~0.5 0.02~0.04 0.1~0.3 不良
中鹽漬土 0.5~1.0 0.04~0.1 0.3~0.4 困難
強鹽漬土 1.0~2.2 0.1~0.2 0.4~0.6 死亡
形成鹽堿土要有兩個條件:一是氣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臨界水位;另一是地勢低洼,沒有排水出路。 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鹽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該地 區(qū)又比較干旱,由于毛細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發(fā)后,便留下鹽分:日積月累,土壤含鹽量逐漸增加,形成鹽堿土;如是洼地,且沒有排水出路,則洼地水份蒸發(fā)后,即留下鹽份,也形成鹽堿地。
土壤鹽漬化主要發(fā)生在干旱與半干旱地區(qū)。 若是排水條件不好或缺乏適當?shù)呐潘胧?,灌溉管理不當,過量引水,灌溉水的滲漏引起地下水位升高和強烈蒸發(fā),就可能招致土壤鹽漬化。由于灌溉管理不當而產生的土壤鹽漬化,稱為次生鹽堿化。由于人為影響產生的鹽漬土稱為次生鹽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