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灘滑坡是指在1985年6月12日凌晨3時45分在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新灘鎮(zhèn)發(fā)生的大滑坡。新灘滑坡形成機制是什么呢?下面小編帶您了解一下。
新灘滑坡不是單純的“暴雨中心- 重力說”引起的, 是在特殊構造部位, 內因為主, 外因為輔, 以內力為主, 內外營力共同作用下形成滑坡的基本機制。內因為地質地貌因素,外因為水文氣象因素,下面小編帶您了解一下。
地質地貌因素
由于自燕山運動晚期以來, 三峽地區(qū)地殼大面積隆起上升, 長江切河谷, 軟弱的志留系(S) 砂巖被侵蝕成為緩坡與凹槽, 堅硬的泥盆系(D) , 二疊系(P) 砂巖、灰?guī)r則形成陡崖, 即廣家崖一帶等等。陡崖區(qū)長期在卸荷、沉陷、溶蝕及重力的作用下, 崩塌頻繁, 崖壁后退, 崩積物堆積于緩坡及凹槽地帶。坡積物的不斷積累增厚, 形成了滑坡的物質基礎。新灘滑坡位于黃陵背斜西翼, 巖層走向N E10°~ 20°, 與長江近于直角, 傾向上游, 傾角25°~ 30°。西面為仙女山斷裂層, 東側為九灣溪斷裂, 新灘滑坡就夾于兩斷層之間, 屬構造不穩(wěn)定地段。另外受前述巖性分布, 構造及地表地質作用的控制, 滑坡后緣為高陡絕壁, 絕壁下的姜家坡新灘斜坡實際為相對低緩的凹槽, 成為坡體以上廣家崖崩積物暫時滯留的場所,同時也是地表及地下水匯聚和活躍的地方。
水文氣象因素
新灘屬亞熱帶季風氣候, 位于鄂西暴雨區(qū), 暴雨多集中在雨季6~ 7 月。大強度的集中降雨促使了滑坡的復活的滑動, 對滑坡等重力侵蝕起著重要的作用。暴雨使地表水來不及排泄而不斷沿滑體下滲, 加之姜家坡堆積物具有上粗下細的特征, 透水性強, 降雨易于下滲, 雨季含粘性土堆積飽水后, 容重增大, 增加了斜坡巖土體自重。更為重要的是使得滑坡體內摩擦減小, 凝聚力降低, 使滑坡剪切帶物質軟化, 從而破壞了斜坡原來平衡狀態(tài), 易于沿下伏基巖面產生滑動。據研究分析表明, 新灘滑坡變形與降雨量有很好的相關性, 且高速變形的起始與終止和降雨量之間有明顯的時間上的滯后性, 通常滯后3~ 4 個月。因此, 雖然5 月12 日新灘滑坡不是由暴雨引起的, 但隨著滑坡的發(fā)展, 滑坡對降雨的敏感度越來越高。1985 年雨季少量的降水, 卻起到了誘發(fā)新灘滑坡的重要作用。 河流動力地質作用
由于降水引起的地下水對軟弱巖層的浸潤飽和作用, 使得坡體軟弱巖層更脆弱, 而地表巖土體失穩(wěn)與否, 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因素取決于潛在失穩(wěn)體的含水狀態(tài)與空間位移。新灘滑坡位于兵書寶劍峽出口處, 長江在此處于凹槽- 侵蝕帶, 而且水流湍急。長江河谷的不斷侵蝕淘空動搖了斜坡的基礎, 同時為斜坡變形提供了位置空間。另外, 葛洲壩水庫蓄水改變了本區(qū)水文狀態(tài)。據長江流域規(guī)劃辦公室豎井觀測資料分析表明, 長江水位與斜坡地下水是緊密聯系的, 葛洲壩回水,抬高了本區(qū)地下水位, 加速了斜坡失穩(wěn)的到來。
今天小編對新灘滑坡形成機制進行了簡單的介紹,對于滑坡來臨前有哪些預兆以及其他地質災害小知識還請了解更多佰佰安全網上的自然災害小知識,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責任編輯:孫殿偉